


昨天上午,在简单的欢送仪式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今晨6点》女编辑孙小华赶赴济南山东省立医院,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内,白血病患者许战友的全身免疫细胞系统已经摧毁,静静等待着这袋救命的造血干细胞。
大一就开始献血,是烟台首批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孙小华今年39岁,1996年烟台大学毕业后,到《华夏酒报》工作,2003年《今晨6点》创刊,她担任校对工作,2008年成为证券版编辑。在欢送仪式上,孙小华有些兴奋也有些紧张,“担心也还是有的,可以忽略不计。”她说,她会将身体调整好,以最好的状态捐献造血干细胞,也希望患者许战友能够早日康复。
早在上大一时,孙小华就成为了献血志愿者,“那时候很骄傲,献血体检很严格,全班就我一个人合格。”孙小华告诉记者,之后她断断续续献血。2006年,在报纸上看到烟台红十字会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孙小华毫不犹豫地拉着同事一起去采集血样,成为烟台首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而在这之前,孙小华曾到不少地方打听如何捐献造血干细胞。之所以那么急切,源于一个她难以忘怀的事儿。
孙小华的前夫是一名医生,一个患白血病的7岁小男孩在其所在医院治疗。小男孩只能靠换血维持生命,家里该卖的全卖完了,该借的全借光了。“前夫想拿我的献血本帮他申请免费用血,结果不符合规定,最终没帮上他。”孙小华讲述着。
“后来,小男孩家里实在无法支付昂贵的费用,决定放弃治疗。”说到这儿,孙小华眼眶有些发红,“小男孩的爸爸哭着跟儿子商量放弃治疗的事儿,没想到小男孩并没哭,他央求爸爸,能不能再等几天。因为樱桃就要熟了,他想吃几颗新鲜的樱桃再走……”
孙小华说,她不知道那个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吃上樱桃,但从那以后小男孩再也没到医院输血。
父母曾经反对,她说能救别人一命很幸运
2006年抽血样时,孙小华并未征得家人的同意,“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没当回事”。今年3月,她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说孙小华的血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问其是否愿意做高分辨检测,孙小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再次到红十字会抽完血样后,半年没有音讯,我以为配对没有成功。谁知道10月份我接到电话,说是配对成功了。”孙小华说,她既兴奋又有点儿紧张,上网查了一天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原来非血缘关系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是几百万分之一,自己的血能救别人的命,真的很幸运。”
然而,捐献造血干细胞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他们主要是担心我的身体,我儿子才9岁。”孙小华说。原本通知10月12—19号去济南抽取造血干细胞,因为患者病情恶化延迟了。“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家里告诉我的时候,妈妈拉着我的手问,‘是不是咱把人家耽误了?’”这件事之后,母亲的想法有些松动,父亲也无奈地说:“你要实在想去就去吧。”
此次去济南,孙小华瞒着儿子,“儿子会住在姥姥家,我跟他说我出差了。”孙小华说,倒不是刻意瞒着儿子,等儿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了。
26日至27日将进行采集,患者已做好移植手术准备
烟台红十字会手术业务部主任刘月明陪同孙小华到济南,她告诉记者,21日到达济南体检后,22日开始每天打“骨髓动员剂”,并采血化验,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都跑到血液中去,再从血液中采集造血干细胞。
“期间要保证不能感冒,不能生病。”刘月明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捐受双方是不能见面的。“我们也不知道受捐者的具体情况,只知道叫许战友。移植手术前,患者已经将自身免疫系统全部摧毁,如果此时孙小华反悔的话,患者必死无疑。”刘月明说,从一开始接触,孙小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态度就挺坚决。
刘月明说,孙小华将在10月26、27日两天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一般要2-4个小时,采集完的造血干细胞将直接空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患者已经做好准备接受移植手术。“这一趟去济南,将救一条命,能见证这一刻,我也觉得非常幸运。”刘月明说。
我市有12人曾捐造血干细胞
记者昨天从烟台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我市是从2006年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的,2008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至今烟台的志愿者已经过万人,今年有824位志愿者加入。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经有12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YMG女编辑孙小华是第13例。
“2008年第一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是一名个体诊所医生,叫王翔;福山的一名老师史久尧曾为香港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今年毓璜顶医院的护士李彦儒捐献过造血干细胞……”提起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们,烟台红十字会业务部主任刘月明都记得很清楚,“非血缘关系配对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几百万分之一,跟中彩票的几率差不多,这几乎是白血病患者唯一的希望。”
“成功捐献一次造血干细胞需要经过两次匹配。”刘月明说,就拿孙小华为例,今年3月1号接到通知,她的HLA与许战友的初筛配型相合,孙小华同意的话,再采集一次血样,送到北京高分辨实验室,9月9号接到高分辨配型成功通知,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就根据时间安排到指定医院采集造血干细胞。“在这期间,患者病情很不稳定,如果病情恶化,就要延迟或者取消。”
刘月明是烟台第一个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那会儿,大家都不了解,没有人敢采集血样,我是第一个。”刘月明说,这两年,志愿者越来越多,一般是自愿打电话报名,每年集中采集。
◎捐献流程
报名登记并签署“志愿捐献者同意书”→血样采集→HLA分型检测后,数据入库→与患者配型相合→志愿捐献者再动员并签署“高分辨检测同意书”→高分辨血样检测→体检→签署“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入院注射动员剂→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随访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女编辑赴济捐献造血干细胞
孙小华即将成为烟台第13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市民
也将成为烟台新闻媒体系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例
昨天上午9点40分,孙小华踏上了开往济南的列车。出发前,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报社门口为其举行欢送仪式。记者从烟台红十字会了解到,孙小华即将成为第13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烟台市民,也将成为烟台新闻媒体系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例。
烟台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于先已说,孙小华义无反顾地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栾心国也代表集团希望孙小华保重身体,把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保证捐献工作顺利进行。
“说实话,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我一直觉得是件很平常的事。有人需要帮助,而我恰好能提供这种帮助,所以我一定会义不容辞地去做。更何况这是事关人命的事。而我,做这么点小事,就能挽救一个生命,这让我非常快乐和满足。”孙小华说。
昨天,孙小华已去山东省立医院进行体检,并开始注射动员剂。26日、27日,将进行两次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采集。对于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最新进展,YMG记者将在济南第一时间为您发回相关报道。
“能不能让我活过这个春天,因为我想再吃颗大樱桃”
患白血病小男孩临死前的一句话
让孙小华开始关注白血病人
晨报女编辑造血干细胞的五年捐献路
10月20日下午3点,烟台日报社6楼,《今晨6点》编辑孙小华和往常一样来到报社选稿、编版。做完今天的版,她将迎来5个周的假期,这个假期她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到济南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一周后,从孙小华血液里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将从济南空运至北京,移植到白血病患者许战友身上,这将是这个生命最后的希望。
烟台第一批干细胞捐献者名单中就有孙小华
孙小华和许战友从未见过面,造血干细胞捐献之后,他们也不一定会坐到一起。能将两人连在一起的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孙小华是这个资料库的一名捐献志愿者,许战友是申请查询白细胞抗原配型的白血病患者。
记者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官方网站上看到,自2001年中国红十字会重新启动建设该资料库以来,截至今年9月30日,10年的时间资料库里共有库容1324206人,实际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为2420例,捐献率不足千分之二。
“这里面有志愿者在需要捐献时临时变卦的情况,不过数量极少。实际捐献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配型成功太难了。”烟台市红十字会业务部主任刘月明说,配型取决于人体内白细胞抗原的相合率,这个概率双胞胎在50%左右,直系亲属在10%至20%,其他人之间的相合率是万分之一至数百万分之一。
2006年5月,烟台红十字会开始集中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至今共有志愿者1万余名,在第一批报名的人中就能找到孙小华的名字。2008年,医生王翔成为烟台造血干细胞捐献第1人。3年后,孙小华即将成为第13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烟台市民。
小男孩的故事,让她开始关注白血病人
“采集造血干细胞前会先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它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过程和采集成分血很相似。捐献一点造血干细胞不会损害健康,却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不过,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许多人还是容易谈‘虎’色变。”刘月明说。
谈起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孙小华说,这源于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在孙小华的记忆里,那是10年前的事,前夫从黄务医院下班回家,问自己要献血证,说有个小男孩得了白血病,急需用血,可家里没钱,看能不能通过她的献血证将血无偿给男孩用。不过,献血证拿到医院后才知道,因为不是直系亲属,小男孩不能无偿用血。“后来的一天,前夫回家告诉我小男孩走了,因为没钱输血。”孙小华告诉记者,小男孩临走前曾和爸爸有过这样一段对话:男孩的爸爸告诉儿子,以后家里再也拿不出钱给他输血了。小男孩回答说,能不能让自己活过这个春天,因为街上就要有卖大樱桃的了,自己想再吃颗大樱桃。“男孩最后想吃颗大樱桃的话,不时在我心里激荡。之后我开始留意治愈白血病的办法,希望得了这种病的人能康复,现在终于可以为像那小男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什么了。”孙小华有些激动地说。
接到通知书,她有些紧张但很想早点去
2006年,在报纸上看到烟台红十字会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消息后,孙小华和好友张怡一起报名登记,进入了中华骨髓库库容。
在这之后,这个39岁的女人仍走在自己的生活节拍上。下午3点上班编版,晚上10点交版回家,白天送儿子上学或是去特长班。直到今年3月1日,接到烟台红十字会发来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再动员通知,随后又在3月7日接到《山东省红十字会干细胞捐献高分辨通知》。
“当时第一反应是紧张。接着我就在网上查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资料。第二天,心就平静下来了。”孙小华说。
不过,签字后6个多月的时间里,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再没有消息。直到9月29日,孙小华又收到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山东省分库的通知书。烟台市红十字会业务部主任刘月明估计,当时接到通知书的应该不止孙小华一人。这半年,实验室可能一直在寻找与患者许战友配型最好的人。
9月29日的通知书上,孙小华到山东省立医院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间是10月12日至19日。患者病情的变化,让时间推迟了。10月11日,又一次拿到通知书时,时间为10月21日至10月28日,此时孙小华的心情是“想早点去”。
“是不是咱把人家给耽误了”
对于女儿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孙小华的父母刚开始有些担忧,并未表态支持。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孙小华一度想瞒着父亲。
不过,在得知女儿捐献造血干细胞时间推迟后,母亲的一句话让孙小华特别感动。这名66岁的老人当时问女儿:“是不是咱把人家给耽误了?”当明白是由于许战友病情的原因,老人才放下心来。
本报编辑赵蓓蓓是孙小华的邻桌,她得知孙小华要去济南捐献造血干细胞后,说了三个词:意外、感动、钦佩。“我们是在她准备要休假后才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事。当时很意外,不过后来想想,也就不意外了。她平时就乐于助人,同事间有困难,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帮忙。”赵蓓蓓说。
10月21日上午9点40分,孙小华踏上了去济南的列车。千里之外的北京,许战友正经历着一次老鹰般的涅槃。他身上的造血干细胞已经全部被化疗掉,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孙小华的捐献是唯一的希望。(YMG记者杨春娜
陈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