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线电报:百年前的“电信大战”

标签:
文化 |
分类: 半岛人文 |
海岸路上的烟台电报局大楼
《电报新书》封面
《电报新书》内容
《电报新书》内容
昔日大北公司的水线线路图
从固话到手机,从2G到3G,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让通信运营商们在一轮轮的通信大战中厮杀正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发生在古老中国的第一次“电信大战”中,北方的主战场便是烟台。
在烟台市档案局,研究员马勇拿出一张发黄的地图,右下角写着“大北电报公司”,几条错综复杂的红色线穿过大西洋与亚欧大陆,将北美、欧洲以及中国连接在一起。这是19世纪中叶的通讯巨头之一、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电报线路网,通过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联通世界的电报网络在中国主要有三个落脚点,分别是香港、上海及烟台。
“电报是西方社会进步的产物,并随着西方列强对世界各地的侵占掠夺而逐步向世界各地拓延。”马勇说,“中国的大门被叩开,电报进入中国已是迟早之事,只是当时的清政府对外国人在中国大陆上敷设电报线极为警惕,严禁外国人涉足陆线电报领域。”
于是,频频受挫的西方人将进入中国的视角转到了“地下”———海底水线电报。1871年4月18日,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率先将由香港至上海的海底水线引线上岸,正式开通了港沪水线,这是外国在中国开通的第一条电报水线。“作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之一,烟台的电信事业在中国通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马勇介绍。1885年,清政府因军事需要,拨款白银五万四千两,架设了自济宁经济南、青州、莱州、登州至烟台的电报线路,与天津至上海的电报干线相接,并于当年成立了烟台电报局。
1900年,义和团起义爆发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华北陆线电报线路毁坏严重。趁此动乱之际,丹商大北以及英商大东两家电报公司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就抢设水线电报。当年8月22日、9月17日,两公司先后完成了长达408公里的烟台至大沽和长约950公里的烟台至上海的水线的敷设。清政府向两公司提出了抗议,经过谈判,中国在名义上收回了这两条电报线路,但事实上却意味着通信市场的沦陷。合同规定:沪烟沽水线造价21万英镑,作为“借款”,我国要在30年内分期拨还。在未还清借款之前,该水线之管理权、使用权、行政权归两公司所有;当年10月,清政府与两公司又续订了合同,该公司有在沪烟沽三处设立分公司、并设局收发公众电报的权力。在敷设烟沽、烟沪水线的同时,大北、大东公司还分别为敷设了烟台至旅顺和烟台至威海卫的烟旅、烟威两条水线。至1901年,通达烟台境内的水线电报线路已达六条,也让烟台成为当时北方诸港口中拥有电报水线最多的城市。
《电报新书》记录最早的中文电报编码
在烟台学者王景文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一本《电报新书》。这本书中全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的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中文电报编码。
“电报刚传到中国的时候,都是外国人在使用,语言的问题还不算明显。可当电报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之后,中文电码的严峻性就凸显出来了,总不能让中国人在中国也用英文相互发电报吧。”王景文说,当时的形式很像当代电脑刚开始在中国流行开的时候,“不过,有一批有志之士在拼命地研究着,希望解决这个问题。”终于,在1873年,中国最早的中文电报编码出现了,这是一种所谓的“四码法”,发明者已经无从考究,它参考《康熙字典》的首部排列方法,选了6800个汉字,编成《电报新书》。后来,郑应观对其进行了改编,增加了更多的汉字,使之更适用于中文,改名《电报新编》。从此,这种“郑码”便成为中国电报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系统。全中文化也让电报在中国加速发展,从原来单纯的军事用途转换成大众可以使用的通信工具。不过,王景文解释说,当时的电报价格十分昂贵,“一两个字大约就要一个银元”,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电报依旧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
1934年,电信交通权终于回归中国
自西方开始在中国敷设水线开始,中国政府便开始了长期的与西方争夺水线所有权的交涉。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取胜的日本将原俄国政府所占有的烟旅水线据为己有。清政府多次与日本政府交涉要求将此水线归还中国,屡遭日本拒绝。1908年10月12日,中日签订条约,将该水线定为中日共有,并规定:离烟台海岸以北7英里半内归中国所有,之外归日本所有。并将原达旅顺之一端移设至大连,即后来的烟台至大连水线,这是中国政府较早地将部分水线所有权从外人手中收回的成功事例之一。
1922年5月,一条新增的烟台至上海水线开工敷设,同年11月竣工。该线北起烟台,南至江苏省宝山县,全长963公里,其使用、管理权归中国所有。至此,烟台中国电报局可利用该水线和烟沽副水线构成沪烟沽间直达电报线路,也可经转其他各地电报,烟台水线电报局成为当时国内的枢纽电报局。1930年10月,中国收回了英国长期“租借”的威海卫,英国在威海卫商埠及刘公岛所设电报局等机构全部关闭,烟威水线也一并由中国接收。同时,我国与大东、大北两公司签订的关于沪烟沽水线的三个合同亦于当年期满,但由于借款尚未还清,所有水线的管理维持权仍由两公司把持。1934年5月,沪烟沽水线借款还清,该水线完全接归我国政府管理。6月,驻烟水线工程师王柏年作为接收专员,将大东、大北两公司在烟台设立的报房、收发处等厂房设备悉数接收,归并烟台电报局统一管理。1934年,对于中国电信事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国内电信的交通权不再操纵于外国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