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腊月,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伴随这年味儿,许多人开始盼望着过年回家的那顿团圆饭,然而在“过年回家”的问题上,不少80后小夫妻却犯起了愁。
大年三十晚上,谁都希望回家和父母团聚,眼下80后的小夫妻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回谁家过年,成了这些80后小夫妻纠结的一个问题。
在开发区一家企业工作的赵蕾去年“五一”与老公喜结连理,眼看着结婚后第一个春节要到了,她跟老公讨论过好多次去谁家过年。赵蕾的父母住在莱山,老公王浩的父母在海阳,赵蕾想让老公跟她回娘家过年,但王浩却觉得,按照习俗过年就应该回婆婆家,初二再去拜老丈人。由于谁都不愿意让步,赵蕾和王浩每次讨论都是无疾而终。
同赵蕾与王浩一样,常建欣和于波各自在家里也都是独生子女。常建欣的父母都在东北老家,于波的父母在威海,由于两家隔得比较远,常建欣和于波便实行“AA制”,结婚3年,每年春节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先这么跑着吧,过几年看看实在不行的话就‘轮庄’吧,今年去我父母那儿,明年再去她父母那儿。”
不论是“AA制”还是“轮庄”,团圆饭吃起来终究不是那么“囫囵”。在芝罘区做灯具销售的李涛结婚两年了,去年春节他和妻子王帆回老家荣成过的年,“老丈人也就一个闺女,我也觉得让老丈人和丈母娘自己吃年夜饭挺过意不去的,今年我俩商量着,把两家老人都接过来,一起吃个年夜饭。”
李涛所说的,就是最近在80后小夫妻中流行的“2+4”式团圆。“平时工作很少回家,趁着过年,我们做小辈的给父母做点儿好吃的,也算尽尽孝心吧。”
不光是年轻人,做父母的对“2+4”模式也很理解。家住上夼西路的周凤珊女士告诉记者,去年过年儿子和儿媳请两家老人去饭店吃了顿年夜饭,大家都很开心,“今年我跟亲家商量着别去饭店了,就去儿子家,我和亲家母做点儿孩子们爱吃的,肯定比在外面吃的好。”
家住向阳街道的张大爷的女儿和女婿在青岛工作,“我亲家在青岛,就在闺女结婚时候见过一面,要是能在一起吃年夜饭那最好了,两家好好叙叙家常。”
专家解析
对于“2+4”的团圆模式,心理专家认为,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2+4”体现了80后夫妻的男女平等观念更强,家庭更加民主。不管是“AA制”还是“轮庄”的做法都有些欠妥,毕竟春节是团圆的节日,它不仅包括两代人的团圆,更包括夫妻的团圆。
专家建议,双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只要双方多一些民主,多注重沟通,总会找到一些类似“2+4”这种很圆满的解决方式。
YMG记者 宫铭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