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时评:器官捐献 让港城冬天格外温暖
(2010-11-02 08:55:14)
标签:
刘维港城器官捐献肾移植手术肾源杂谈 |
分类: YMG时评 |
10月31日,刚做完肾移植手术的刘维,躺在病床上仰望着窗外晴朗的天空,脸上盛满了重生后的喜悦。“我要好好活着,这样才对得起那个给我捐赠肾脏的人。”刘维说,他不知道自己的肾源来自哪里,但他知道正是这个换来的肾才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相关报道见今晨6点11月1日10版、11版)
刘维的“再生”,得益于捐肾者的慷慨。无论如何,捐肾者走出器官捐献这一步,将他人生命延续就值得敬佩。和刘维一样,我市100余名“肾友”都已是多年的老朋友,在生死边缘徘徊过的他们对生命更加珍惜,每次见面也格外亲热。“肾友会”上,既有已经做过手术多年的“老病号”,也有术后刚3个月的“新病号”,还有焦急等待肾源的尿毒症患者。无一例外,他们都对捐肾者充满感激。
器官捐献,从说到做到,凝聚着捐献者们的款款爱心。而现实是,虽然不少医院在器官移植医术上都日臻成熟,但肾、肝脏源缺口还很大,以我市而言,共有5000多名尿毒症病人在焦急等待肾源,而每年能做肾移植手术的或者获得肾移植机会的只占2%左右,肾源紧缺程度可见一斑。这更意味着,这5000人如果不能及时手术,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如此境遇下,有人主动捐献器官,就显得弥足珍贵。让人欣喜的是,我市如今又有人主动提出捐献器官———金沟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42岁女士第一个到毓璜顶医院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在她之后的当天,也有4人填写了表格,成为志愿者。
与其说志愿者在器官捐献协议书上,签下的是名字,倒不如说他们在用爱心画下爱心,他们在器官捐献这条路上所做的努力值得所有人尊敬。首先,传统的“完整来,完整去”的观念,导致许多人都不愿意自己或逝去的亲属“不完整”,冲破这条很难;其次,帮助非亲非故的人,超越了家庭概念的拘囿,更显得大爱。因此,“政府投入一点、医院支持一点、社会募捐一点,受益者拿出一点”,对器官捐献者以及其家属进行必要补偿,正是对他们爱心行为的回报和“反哺”,理所应当。
在我国,器官捐献这种行为,正走在路上。我国法律对器官捐献有着明确的规定:既要本人同意,也必须其家人同意。很多意外伤害死亡病人,完全可以捐献器官,但受传统理念影响,目前捐献的还是太少。这让包括烟台在内的许多城市的器官捐献活动,举步维艰。不过,我们看到了不愿透露姓名的42岁女士等心怀大爱的市民,他们用实际行动,做了表率的同时也让港城的这个冬天,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