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房变楼房,旧房变新房,小房变大房,村庄变社区。”曾几何时,农民心中遥远的梦想正逐渐演变为现实。昨日,来自全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现场观摩会上的消息:今年,全市将新开工建设农村住房将确保达到10万户,力争达到12万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将全市6700多个村庄合并建设成为2500左右个新型农村社区。
只楚:启动10大改造项目
作为全市“六区融合”战略的重要节点,只楚与福山区、开发区相邻,辖内共13个城郊居民区。目前,12个未完成改造的居民区已启动10个,其中开工7个,3个已通过规划审批,即将开工。
其中,在红旗南路两侧规划了三个旧居改造集中安置区,即:位于红旗南路南郊、魁玉西路北侧的西牟、东玉、西玉、南上坊集中安置区;位于红旗南路北部锦绣新城东侧的芝水、东南哨、北上坊集中安置区;位于红旗西路西出口北侧的孙家、只楚集中安置区。通过集中安置,将原来零散分布的各居民区统一安置到红旗南路两侧,形成以红旗南路为轴线的集中商住区,将最大限度地优化辖区土地利用,方便社区综合配套管理。
【保障措施】小区完善完善医院中小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绿化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
福山:既建楼房有促就业
去年以来,福山区规划建设了楮佳疃集中居住区,建设多层住宅105栋,小高层和高层住宅57栋,总户数6870户,前期解决8个园区村、2700户拆迁群众的安置问题。
目前,居住区一期工程已竣工,2009年3月完成了230户的回迁安置工作;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三期工程为小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图纸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招投标,工程建设将于2012年全部完工。
【保障措施】“楮佳疃位于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内,所以既属于城郊村又属于园区村。”福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住上楼房,如何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尤为关键,组织村民参加区内的“失地居民转移就业培训工程”,提高就业能力。截至目前,村内先后有670人参加培训班,42人取得相关就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590多人在园区企业就业。另外,每年都从村集体收入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群众生活保障,对60——70周岁的老人每年补贴3600元、70周岁以上的老年每年补贴4200元。
开发区:农民住楼房零负担
今年以来,开发区开工建设住房8000套。其中,东区安排了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住宅3900套;西区安排了3个城郊村改造安置项目,住宅4104套。另外,年底前将新开工悦海和园黄庄小区等一批项目,住宅2600套,大季家5个安置小区正在进行前期规划设计,总规划面积240多万平方米,预计今年总开工面积将达114-55万平方米,住宅10600套。
【保障措施】为让村民顺利“上楼”,开发区对于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失地农民采取以土地换保障的形式,给予办理“农转非”,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享受“两保一险”政策。截至目前,已为失地农民缴纳“两保”费用5.9亿元,2.84万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中,1.16万名失地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人均每月可领取890元。
另外,降低村民上楼的费用支出。记者做了一下统计,一套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安置住房,一次性免缴费用约4500元;凡是搬入楼房的农村,5年内每户可减免采暖费、物业管理费约3100元。截至目前,开发区已累计为西区入住安置小区的3200户农村支付各种减免费用2400余万元。
龙口:昔日村庄变社区
风格优雅的楼房,绿草如茵的社区小花园……在龙口南山新和社区,一个田园美景与都市新貌和谐融合的绿色家园便映入眼帘。
南山新和社区是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龙口市首个万人新型农村社区,南山新和社区是目前通过强村兼并模式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新型农村社区,随着该小区的建成,将有6000户、近2万居民住进楼房。其中70%的住户是24个并兼并村的村民;另外,20%的房子用于安排外来务工人员。今年,龙口市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2处,未来,将有73个村庄、2.2万户村民住进楼房。YMG记者
宋晓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