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精选:海洋渔业——打造“现代化”旗舰

标签:
刘寿堂烟台人工鱼礁大菱鲆渔业杂谈 |
分类: YMG精选 |
然而,站在全长90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远眺,烟台渔业不再仅仅是一幅“渔歌唱晚”的画面。如今,一个个全国乃至世界首创的新品种,在这里诞生并游向全国各地;一度资源匮乏的海域因海洋牧场的兴建,重现鱼虾满仓的场面;向来以卖海鲜为生的渔民、养殖户正走上生态旅游和技术输出的新路子……
曾经“挎上小篮赶小海,摇上小船捕鱼虾”的烟台海洋渔业,已成长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一艘“现代化”旗舰,不断向高端化、生态化、精细化迈进。
紧盯前沿 叩响高端渔业之门
走进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的标准化养殖车间,董事长刘寿堂指着一个漂满悬浮颗粒的容器说:“这里面都是多宝鱼的受精卵,可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它们的价格曾经比黄金价格还高。”
刘寿堂所说的多宝鱼又名大菱鲆,是市场上一种名贵的食用鱼。然而大菱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无法自行产卵、受精。“水产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在这样的高端项目上取得突破。”刘寿堂说。
为此,刘寿堂与黄海水产研究所全面开展资金和技术合作,并向研究所无偿提供厂房和设备,甚至为他们免去了水电费。经过双方技术人员一年多的攻关,鱼苗成活率从最初不足1%逐步提高到50%以上,企业一举攻克了大菱鲆人工育苗的世界性难题。
刘寿堂告诉记者,2005年人工育苗首次成功后,一公斤大菱鲆受精卵卖到了20万元,而当时一公斤黄金也就是8万多元。现在,黄海水产自主承担的“大菱鲆优质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项目已被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筛选出了生长速度快、出苗率高和白化率低三个优良品系。
不仅是大菱鲆,我市渔业水产企业在今年上半年还新增三文鱼、石斑鱼、马面屯等14个新品种,并新增1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处省级良种场,全市水产原良种场总数共达到14个。
依托科研带动走高端之路,不仅将企业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给全市渔业水产行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9年,全市渔业总产值496.5亿元,同比增长6%,水产品总产量184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73万亩、产量103万吨,产值97.5亿元;名优高效养殖产量83万吨,产值80亿元。仅大菱鲆产量便达到2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耕海牧渔 “反哺”海洋资源
在海边,不少人发现曾经密密麻麻的养殖筏架越来越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事实上,渔民并没有转行,只是养殖区域从海面转向了更为广阔的海底。
使用筏架养殖海带、海虹、牡蛎,一直是烟台渔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但由于养殖密度逐年加大,排泄物、加工下脚料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特别是随着市区港口和旅游业的发展,芝罘区海域面积日趋紧张,堵塞航道、影响海岸景观带的养殖筏架更加违背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
“粗放型的养殖方式挤压了有限的海洋资源,传统渔业必须向集约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延廷说。为减轻养殖业污染、提高海洋开发效益,我市开始拆除近海筏式养殖区,并引导养殖户采取“底播养殖”的方式,在海底养殖收益更高、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海参。
在芝罘岛套子湾养殖区,已经从事海洋养殖业20多年胡志光算了一笔账。“过去养殖面积虽然有6000多亩,但养海带、海虹一年只能赚四、五百万。现在虽然我只承包了3000多亩的海域养殖海参,但同时发展育苗、海参保健品研发等深加工业务,一年利润能达到2000多万元。” 胡志光说。
如果说底播养殖给养殖户带来更多的收益的话,那么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则有效修复了海洋生物资源,让更多渔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在招远市辛庄镇,记者看到了被称为“中国增殖放流第一人”的徐发海。作为一家以育苗企业负责人,徐发海自2006年开始便义务放流鱼苗,每年花费均在百万元上下。今年在完成省里2500万只海蜇、50万尾牙鲆的放流任务后,他又自费投放了5000多万只海蜇、5万尾牙鲆。
在许多人眼里,这无疑是白白往海里扔钱。但徐发海却认为,增殖放流更像将钱存进了“海上银行”。据保守估算,除去鱼苗死亡、外游等因素,每批鱼苗整体的投入产比最低也会在1:10左右。也就是投入100万元增殖放流,最少也会给当地渔民增加1000万元的收入。
通过增殖放流为大海“输血”的同时,更要提高海洋自身的“造血”功能。徐发海指着远处3000多亩海域说:“从去年我开始在承包的海域中投放水泥构件、石块等物资,建设人工鱼礁恢复海洋渔业资源。”他说,人工鱼礁好比是鱼虾的“别墅”,不仅能产生鱼类喜欢的阴影,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躲避风浪和天敌的场所,利于海藻、海参、贝类等水产品附着在上面生长繁殖。预计5年后,这里仅海参的产值便可达到10万斤,所有水产品的产值将有2000多万元。
人工鱼礁成规模后也被称为“海洋牧场”,从而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据统计,2010年,我计划争取各类资金2000万元,放流10种水产苗种3.5亿尾,并重点建设八大人工鱼礁群以及莱州、招远两个省级海洋牧场。全市人工鱼礁面积将新增2万亩,总面积的达到5万亩。
抢先布局 提升产业层次
研发新品种、升级养殖方式、建设海洋牧场。为进一步提升渔业产业层次,烟台企业在把握市场趋势的基础上提前布局,抢先挺进发展潜力更大的服务业,给全市渔业带来新的活力。
通过在条斑星鲽、犬齿牙鲆、绿鳍马面鲀等品种育苗上不断创新,龙口百佳水产公司不但获得了国际领先的育苗技术,也使得其在6年间从一个只有7人的小企业,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工厂化育苗孵化、养殖、新品种科研为一体的水产龙头企业。
当记者来到企业时,总经理慕玉波正在与外国客商商谈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慕玉波不需考虑如何销售更多的鱼苗或成鱼,因为这一次只需凭借已取得的成熟技术便可以得到可观的收益。“这几年连克国际技术难关,企业的养殖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现在巴基斯坦有关人员已多次前来商谈,邀请企业出国发展水产养殖业。”慕玉波告诉记者,巴基斯坦水产养殖技术比较落后,现正全力在国内推广现代养殖产业。由于看好企业的科研技术水平,客商希望他们帮助巴基斯坦建设国家级的水产研究中心、国家级的苗种厂、标准和示范养殖厂、海水苗种培育基地、饲料厂等水产养殖产业设施。
“这些技术在国内早已十分成熟,我现在正在等待国内有关部门批准。如果一切顺利,3年内便可将相关技术、设备设施和苗种引过去。”慕玉波表示,企业在这次合作中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只通过技术出口、派遣技术人员等形式便可以获得可观收益。
对于普通渔民来说,假如没有高新科研技术,从事休闲渔业则成为他们创收的新途径。八角渔港本是开发区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码头,但渔港正在进行的度假综合项目建设,将帮助当地渔民摆脱传统打鱼为生的日子。负责港口改建工程的开发区渔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琦介绍说,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是深水捕捞,如果一直靠捕鱼为生,近海小型渔船的生存前景将不容可观。而通过拓展渔港功能带动渔民转型,便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规划,八角渔港度假综合项目在保持现有渔码头传统捕捞方式的基础上,将扩建开发岸线休闲旅游项目,并重点打造“出海当一日渔民”活动为主打品牌的出海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码头身临其境地感受渔民的劳作活动,甚至可以当一回实实在在的渔民。
“而曾经出海捕鱼、靠天吃饭的渔民,则可以将现有的渔船改造成集亲验、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观光船,成为名副其实的渔老板。”杜琦兴奋地说。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时代赋予了渔业更多的内涵和要求。通过发展高端生态养殖,恢复海洋生态资源,灵活延伸产业层次,现代化渔业的魅力在烟台得以绽放、亮点接连闪耀、空间开始拓展。渔民曾经赖以养家糊口的渔业,不仅成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抓手,更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YMG记者 李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