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精选:双轮互动助推农业升级

标签:
李秀仁烟台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化杂谈 |
分类: YMG精选 |
从昆嵛山麓到长山列岛,从渤海湾畔到黄海之滨,车间化管理的田间地头,产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比比皆是,清晰显现出烟台农民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头走向世界的鲜活景象。农业化和标准化的纵深推进,使得我市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如虎添翼。
强龙头,聚集产业优势
“左边是瑞事临酒庄,前方是金六福香格里拉基地,往里走是南王山谷……”穿行在206国道蓬莱境内的18公里“葡萄长廊”,成片的葡萄种植园整齐划一,精品酒庄频现。秋收在望,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副局长张磊一脸自豪。
依托葡萄种植,蓬莱市吸引了中粮长城、天津王朝、法国露熙等50多家龙头企业先后在此落户,葡萄酒年产量达到8万吨,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五分之一——国内每生产销售5瓶葡萄酒,就有1瓶蓬莱造。
葡萄酒产业龙头企业带动,靠规模效应集聚了产业强势。眼下,一个众星捧月、群岭生辉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生态”正在烟台形成——张裕、中粮长城、威龙为代表的140家葡萄酒企业逐群而居;张裕制瓶、丽鹏包装等酒瓶、制盖、木塞企业形成配套;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检验、科研机构为集群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一个产业如此摇曳多姿的“成长”,令世人瞩目。放眼烟台,以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例不胜枚举。莱阳的鲁花、龙大,以及身后的300多家农字号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发展起果蔬基地80多万亩,大型养殖区200处,把20多万劳动力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种养、加工、运销等环节;栖霞众多的苹果产、销、加工企业大显身手,龙头跃动,苹果产业化进程快马加鞭……
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我市正是以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供给吸引深加工、物流等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然后以规模化的供求关系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打破了区域界限,突破了规模优势,走出了一条农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的路子。
2007年以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文件,每年市里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对100家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了粮油龙头企业群体、果品龙头企业群体、蔬菜龙头企业群体、畜牧产品龙头企业群体、水产龙头企业群体、葡萄酒酿造企业群体等六大龙头企业群体,实现龙头企业发展的集团化、群体化,形成规模优势、聚集优势和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目前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到2009年底达到108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1家和6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0%,吸纳7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直接带动市内外基地660多万亩,农户150万户,户均增收2680元,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练内功,提升行业标准
在莱阳市沐浴店镇大明村的一家蔬菜基地,记者看到一些菜农正在田里安插黄色小方牌,密匝匝的黄牌在绿生生的菜地中格外显眼。
菜农李秀仁告诉记者,这叫“黄牌诱蚜”,是蔬菜无公害种植的一个“重头戏”,只要在黄牌上涂抹黄油,便可以粘住有翅蚜虫,直接减少了农药使用。“这还不算,俺们所属的企业还对眼前整个区片进行了严格检测和风险评估,确保周围没有任何污染源,土壤、水源、空气全部符合标准。”李秀仁说。
把田间的蔬菜生产做成车间管理的模式,呈现的是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鲜明趋势。无独有偶,龙大集团的追溯体系,正是这种模式的拓展和延伸。
“原料是哪个基地的,什么时候播种的,什么时候用的药、什么药,由谁管理的,什么时候采购、收获、加工的……每种农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可以通过追溯体系,查找到相关责任人。”记者在龙大集团采访时,龙大集团宣传部长姜建波向记者介绍说,“而全过程的追溯,仅需要30分钟。”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这让我们认识到质量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命线,标准化成为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成为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车兆安告诉记者。为此,我市在认真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同时,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完善修订了与国外接轨的42种主要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其中,红富士苹果标准被农业部颁布为全国行业标准。
为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把搞好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业标准化第一道关口来抓,建立了从海上到陆地、从城市到农村、从大气到土壤的全方位立体式监管体系。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目前在农产品生产各个生产环节,重点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五大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农业事故鉴定评估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五大制度”。即便是在面对“世界上最苛刻”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时候,龙大集团采取了“车间式基地”的产业模式,实行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不仅突破了肯定列表的封锁,还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普及,促成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升级。目前,全市有300多家龙头企业通过HACCP、ISO9000、ISO9002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0004环境体系认证。
拓基地,布局绿色版图
如果把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比作我市农业版图上的一条经纬线,“中国绿色食品城”落户烟台,则是经纬线上结出的硕果。
绿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也不单单是一个概念,更主要的是一种行动,一种实力。在烟台,“吃绿色食品,创生态家园”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发展绿色食品,创绿色食品城已成为全市上下共同行动。我市除了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中国绿色食品城”外,莱阳、蓬莱、龙口、海阳和莱山五个市(区)先后被列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最大的葡萄·葡萄酒生产基地,最大的龙口粉丝生产基地,全国名优水产品生产基地。
在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我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双重促动的结果。产业化推动标准化,标准化拉动产业化,形成了烟台农业坚挺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而这种优势又通过持续的反作用,推动了烟台农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拓展和延伸。
转变经营模式,创新生产方式,便是我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双重促动的直接体现。我市采取“龙头企业 基地 标准化 品牌 市场”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种植有基地、生产有标准、管理有档案、产品有标识、质量有保障的标准化生产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我市还对生猪、奶牛、蛋肉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快畜禽养殖由庭院养殖向养殖场、养殖小区转变,大力推进畜牧业规范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打造百姓放心的农业生态基地。
正是基于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明确提出,到2013年绿色农业示范区要实现: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达到目标市场要求,大宗农产品建立市场可追溯体系,优势农产品使用统一标识代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全过程覆盖,做到“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出口无障碍”,进一步让烟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绿色”城市品格。(YMG记者 刘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