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烟台日报社大小新闻
烟台日报社大小新闻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979
  • 关注人气:32,7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美烟台——登州海市 亦真亦幻

(2010-09-06 08:49:15)
标签:

海市蜃楼

蜃景

卧碑

袁晓春

登州

杂谈

分类: 半岛人文

最美烟台——登州海市 <wbr>亦真亦幻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海市蜃楼”词条的解释有两种:一为,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认为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二为,比喻虚幻的事物。

 

  如其所说,现实中的“海市蜃楼”,常常与“造化奇观”或者“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不过,在古登州,也就是现今的蓬莱,海市蜃楼却是常来“做客”。当看起来遥不可及、变幻莫测的海上奇观,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蓬莱人以及恰巧赶来的外地游客都会啧啧称奇。

 

  登州海市,亦真亦幻。古有东坡先生的咏叹:“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近有杨朔先生的情愫:“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仙境蓬莱,因为海市蜃楼的时常光顾,更添了几许梦幻,更多了几分神奇。

 

  海上有仙山    可望不可即

 

  海市蜃楼,古来便是奇观。由此,有关海市蜃楼的记载也不少,目前能查阅到的资料,最早当属晋人伏琛的《三齐略记》,其中这样写道:“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而有关登州海市的记载,则要首推北宋的科学家沈括先生了。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写道:“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此后,从宋代大文豪苏轼,到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登州知府徐应元,清代诗人、山东学台施闰章以及现代作家杨朔先生等,这些跟蓬莱有关的“大人物”,都留下了登州海市的诗文。在如今的蓬莱阁之上,现存的海市诗刻石,依然向世人诉说着他们心中的海市。

 

  在如今的登州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袁晓春看来,其实早在秦皇汉武时期,“海上有仙山”便有着“海市蜃楼”的影子,据《史记》记载,秦皇汉武都不辞跋涉,停步歇马于蓬莱丹崖山畔,望海中仙山,乞求长生。而“海中蓬莱、三仙山”的传说,或许正是海市蜃楼,而徐福为秦始皇搜寻仙药,一去不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着“海市蜃楼”的“可望而不可即”。

 

  东坡海市诗    千年海市情

 

  古来记载海市,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在蓬莱为官5日的东坡先生苏轼。袁晓春给记者描述了那段历史——

 

  “1085年,苏东坡接到朝廷任命登州军州事。阴历十月十五日,他来到蓬莱,结果5天之后又接到朝廷调令,不过苏轼并没有马上离去。短短5日为官,他入境问农,关心民间疾苦,除了给皇上连呈两道奏折为登州的海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提出建议外,还对登州海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专门去拜当时的广德王庙祈祷,也就是现在的龙王庙,结果在离开登州之前,他果真看到了海市,于是,洋洋洒洒写成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七言古诗《海市诗》。根据苏轼在蓬莱的相关记载,他看到海市的时间大致应为11月下旬或12月下旬。”

 

  如今的丹崖山巅蓬莱阁主阁与苏公祠之间,有一个“卧碑亭”,其中的“卧碑”正是《海市诗》石刻,因为刻于石上横卧,所以被称做“卧碑”,近千年过去了,岁月在“卧碑”之上留下了斑驳的影子。

 

  接到朝廷调令后的苏轼迟迟不去,正是因为怀着对海市的向往。在序文中说明了他对登州海市的无限神往和终于得见海市的神助之幸运,他这样写道:余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矣。”余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明日见焉,乃作是诗。

 

  24句诗文华丽而大气:“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其实早在来登州之前,他就表达过对登州海市的向往想象,他曾这样写,“烟云飘渺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而在从登州还朝之后,苏轼在给同乡诗友王庆源的信中写道:“登州下临涨海,枕簟之下,天水相连,蓬莱三山,仿佛可见。春夏间常见海市,状如烟云,为楼观人物之象。”可见他对海市的留恋。

 

  若是有缘人    千里来相见

 

  近年来,海市蜃楼频频光顾蓬莱。48岁的袁晓春第一次看到海市蜃楼是1982年夏天,当时,他正在洗海澡,突然有人喊“出海市了”,远处出现一片连在一起的岛,跟桥洞一样,之后,渐渐变化,慢慢还出现城市街区等。“当时没有觉得多么神奇,大概是因为经常在海边能看到美丽的风景,所以并没有那么激动。”

 

  更多的人无缘见海市,不过从小学课本里,就已经知道了蓬莱的“海市”。著名散文家、蓬莱老乡杨朔先生的《海市》节选中,曾这样描述海市——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间出现的幻景,叫海市。小时候,我也曾见过一回。记得是春季,雾蒙天,我正在蓬莱阁后拾一种被潮水冲得溜光滚圆的玑珠,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袁晓春说,根据多年来海市蜃楼出现的情况来看,蓬莱城东十几里到蓬莱阁西边,也就是蓬莱海水浴场到田横山一带,二三十里的海岸线是最容易出海市的地方,也是观测海市的最佳区域。不过,他笑着说,海市是没法预测、没法等待的,有时候机会赶巧了,就能看到海市。

 

  亦真又亦幻    转瞬即消逝

 

  1988年6月,前来蓬莱采访的山东电视台记者孙玉平就是一个幸运的人,他用手中的摄像机拍下了海市蜃楼的场景,这不仅在国内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很多年以后,孙玉平在《我拍登州海市》的文章中这样回忆——

 

  6月17日,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小北风一吹,海面上能见度达到了最高程度,据我所知,这是海市出现的最佳条件……14时30分,海面上原有的景物消失了,原来没有的景物出现了。当我把镜头焦距推到最大倍数时,寻像器里出现了全反射性视倒影,我顿时激动了,这景象不正是英国科学家文斯先生在英格兰东南部的拉姆斯盖特远眺北海时,看到过的出现海市的典型特征吗?为了拍到更多的海市奇景,我不断地变化角度,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拍摄技能,迅速地利用了最佳角度,使摄像机镜头控制了蓬菜阁西部、北部、东部和长山列岛左右近百里的海域。海市蜃景散而成气,聚而成形,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如楼台,如亭阁,如奇树,如怪峰,时而横卧海面,时而倒悬空中,若断若连,若隐若现,朦胧中似乎还有人影在晃动,一会儿长桥飞架,一会儿楼房高耸,东部倒挂的奇峰刚刚隐去,西边林立的烟囱又赫然映入镜头……

 

  2005年5月23日,时任蓬莱电视台记者的吴鸿飞也拍下了海市蜃楼的一次全过程。如今,提起当时的拍摄经历,吴鸿飞依然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当时我正在海边拍摄一个城市宣传片,恰好赶上了,我当时还跟同行的伙伴开玩笑,要出海市了啊,你看!其实只是玩笑,但是没想到,果真拍到了海市,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海市,当时边拍边激动地大叫,我们选择了一个最佳位置,完整记录下了那次海市……”

 

  吴鸿飞拍摄的此次海市已经被刻成光碟,如今已是游客在蓬莱阁的一个“纪念品”,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蓬莱的海市蜃楼,通过视频资料过下眼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海市之谜

 

  关于海市蜃楼的成因,多年以来,尽管科学家们有着一些相对统一的说法,但是依然存有许多未解之谜和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

 

  我国民间有传说,海市蜃楼是海妖蛟和蜃吐气而成,或者干脆说成是海神的宫殿。而国外则有把这种自然景观神化为狡猾的神仙法塔·莫尔甘施法迷惑游客,或说成是死人驾驶的荷兰飞船,是海上的不祥之兆……而科学界的普遍说法是,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海市蜃楼简称蜃景,根据物理学原理,海市蜃楼是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也就是因海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对光线折射而产生的。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袁晓春说,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折射”。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不过,袁晓春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是折射,那么它折射的应该是某个地方,但是没有人能发现,海市蜃楼中的那些场景是现实中的什么地方;第二,为什么蓬莱频频出现海市,别的地方却很少能看到?第三,折射为什么只是单向反射呢?为什么蓬莱出海市时,在长岛那边却看不到任何场景?

 

  也有人说,登州海市其实并不神秘,她只是“长山列岛在一定条件下的奇异变形”,“领衔主演”的长岛却因身在“庐山”之中,无法识得“庐山真面目”。而蓬莱,恰好有幸,成为了海市蜃楼最好的观景台。  YMG 记者 李德强 通讯员 张绍贤 李世波 郑伟 摄影/YMG 记者 柳昊杰 通讯员 高远 迟金光 张贤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