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率超过了95%,这个惊人的数字不是来自知名高校的优势专业,而是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孝感学院。经过央视记者一番调查,实际情况和这一数字相距甚远。为保住业绩、名声,高校就业率造假已经见怪不怪,是该下决心“打假”的时候了。
在炮制奇高就业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孝感学院并不直接插手,而是设置了一系列规则逼迫学生造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交上就业证明。据学生反映,交不出这份毕业生就业证明表,毕业证和学位证就很有可能拿不到。而在孝感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孝感市明星演义公司等所谓的就业单位外壳之下,音乐学院毕业生十分之九都没有工作。
中小学追逐升学率,高校追逐就业率,这都是为了什么?当事校长一语道破天机:“就业率对学校意味着生存。因为如果你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那么学生来读干什么呢?”没有就业率就招不来学生,这也就难怪学校使出各种手段让就业率高企不下,无怪乎学校的名声、专业的前途和教师的奖励全部转化成了对于就业率数字的追逐。
正如曝光节目当中的思考,虚高的就业率对于社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对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了虚假信息,对未来学生的就业期待是一种误导,对主管部门考察学校的业绩也会产生误判,而对学生的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估价。
现行体制机制之下,要想彻底杜绝就业率造假非常困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倒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美国统计就业率要跟踪3年,内容包括总在业时间、工资水平等具体指标。加拿大则是利用国家统计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以此来保证就业率客观、真实。我们的教育部门是不是也可以聘请独立的中间机构对高校升学率进行估算核实,毕竟就业率这种关乎存亡的利益大事让高校自己说了算实在太不科学。往小了说,现在这仅仅只是高校的不诚信行为;往大了说,这种有可能遍及的就业率造假行为将会导致不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教育主管据此做出的政策就难以保证其正确的指导性,误国误民也不是不可能。
发现问题、曝光问题的积极意义在于解决问题,我们就期盼着就业率能够以干净、可靠的面目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不是经不起调查推敲的“纸老虎”。
YMG记者 耿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