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模子:传统手艺的落寞

标签:
模子馒头手艺传统手工艺杨俊芳莱州文化 |
分类: 半岛人文 |
“赶一趟集,就卖出了一个18块钱的模子,都不够油费……”莱州平里店镇杨家坡子村村民杨俊芳看着集市渐渐散去,忍不住感叹。
磕莲子、巧果用的馒头模子,上点年纪的市民都不陌生。退回三十年,这物件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常使唤。如今,买馒头模子的人少之又少,雕模子的工匠纷纷退出,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凋蔽之虞。
60多岁的手艺人杨俊芳做这一行有三十多年了。她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馒头模子生意最火爆,赶一次大集,她能卖出200—500个模子,供不应求,顾客经常要提前预约才买得到。而现今,她家留存的模子,她就是卖到七十岁也卖不完。杨俊芳不得不到村里的草莓收购点上打工,补贴家用。
“做一个普通的馒头模子,熟练工也要三个多小时,但利润却只有三五块钱。”40多岁的杨志广在这个行业里算是年轻的艺人,他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馒头模子使用寿命较长,一个模子用上七八十年没问题,老顾客饱和,年轻人又不用这东西,因而市场需求萎缩,更加之利润微薄,手艺人只好纷纷转行。不甘坐视这一传统手工艺的没落,杨志广这一辈的艺人尝试引入新的加工方式,将传统的馒头模子制成工艺品,拿到网上销售,希望藉此赋予这一古老手艺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