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高校数量,数以万计的科研工作者,却没有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诞生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科学理论。这大概就是中国学术的尴尬。惟有脚踏实地,抛却功利性的追逐,我们才能拥有实实在在的学术,并在未来看到成果。
在丘成桐眼里,培养基础理论人才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比起购买工程设备动辄数千万美金来说,培养一个理论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每年只需要10-20万元人民币。那我们是不是就真的是捉襟见肘,承受不起这些开支了?“一个教授年薪10-20万,培养1000个教授的花费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看来科研不出活,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计划经济,行政干预,等级制度,易中天曾经这样直指目前大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主管部门主导着授予职称、评奖、评价学术地位,学术问题不学术,难怪大学教师们都纷纷要卯着力气去混个系主任、校领导当当。有了头衔,学术的问题好像自然也就妥帖了。而那些辛辛苦苦、貌似有价值实则又说不上来有多大的价值的科研工作也就渐渐为人所淡忘,即便是在大学,“书呆子”老师也不见得受欢迎。
丘成桐是卓越的美籍数学家,如果他只是一名中国高校的数学教授,你会怎么看待他?你可能觉得他的研究并不能直接为社会带来多少贡献,像数学这样的长线学科就是应该被限制培养,应该转而将精力投入到应用化学、结构工程这些更“实惠”的学科中去。社会的功利化取向也注定了大学的浮躁学风,而在这种大小环境下,要想真正把基础科学重视起来,还真是非常有难度。
毋庸置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和炫目的科技成果相比,这之前大量日复一日、繁琐枯燥的基础研究才是支撑成果的坚强基石。忍不了枯燥,耐不住寂寞,眼向“钱”看,就没有理由抱怨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为什么不能影响世界了。
丘成桐是个聪明人,他没有直接点出中国大学教育的体制问题,仅仅只是拿出了一个资金投入的表现方面说了个过场,这给我们留了面子。但是要想在世界科技的舞台真正有“面子”,就必须要打破自己的“面子”,下大决心整改。不洗心革面,不破釜沉舟,科技强大对我们来说就只能还是迷梦。
YMG记者 耿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