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时评:公款游玩咋就换“主人公”了呢
(2010-07-30 09:22:42)
标签:
ymg时评公款消费公职人员子弟杂谈 |
日前,有网民爆料:在今年暑假期间,湖南省和长沙市部分机关单位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子弟在长沙某欢乐城进行体验游戏,而且都是公款埋单。经媒体调查,情况完全属实。
一提公款消费,公众潜意识中的消费主体都是公职人员。可现如今,公职人员的子弟,也享受到了这种待遇,着实有点出人意料。显然,这是公权自肥的一种新版本,且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给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如何设计出一套更加严密科学的预腐、防腐网络,从而将公款消费中的所有腐败因子统统过滤掉,刻不容缓。
政府机关组织职工子弟游玩,其背后有很多微妙之处。首先,这不像一些领导干部出国考察,需要职务达标、业绩丰满、名额申请等条件限制,而是全体都有,从根本上消除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虑。其次,这种由单位出面统一组织的活动,既给公职人员节省了钱财和精力,又保证了其子弟的游乐质量,不啻为一种福利,谁能不喜欢。这样一来,当公款抛出去后,单位内部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意识,就会大打折扣。
试想一下,假如组织单位的头头脑脑,利用类似的机会,跟一些游乐企业私下交易,从中赚取回扣,公职人员的皆大欢喜,无疑是最好的掩护和纵容。此外,这种风险很低而且容易提升单位凝聚力的公款消费,具有很强的传播引导作用,假如所有的政府机关都争相效仿,那一笔笔消费的公款累加起来,想必也是不少的。
近年来,对于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腐败风,中央三令五申,地方也抓得很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职人员子弟公款游玩,就是腐败灵活多变、无孔不入的一个生动写照。这种普惠式的公款消费,在当前一些基层行政生态中,具有很大代表性。如果不及时进行制度性防范和问责,就很可能形成一个新的腐败区。因此,有关部门理应从上述新闻事件中感到心情沉重和责任紧迫。
YMG记者 丛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