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上找平衡,有那么难吗
(2010-05-14 10:48:48)
标签:
斑马线盲人噪音扰民素养懒政杂谈 |
分类: YMG时评 |
苏州市十梓街上的盲人斑马线,本是为了方便附近盲聋哑学校的学生出入安全而专门铺设的。作为全市首条盲人斑马线,铺设之初得到了学校师生和市民的一致肯定。然而仅仅半个月,就因为“噪音扰民”被拆除了。
盲人过马路的安全,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市民正常的生活休息环境,也应该维护,为了哪一方权益,而漠视甚至侵犯他方权益,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不智之举。苏州盲人斑马线,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折射了有关部门缺少服务和管理智慧,而这些施政素养恰是推动现代文明的关键所在,如何尽快培养和提升此种素养,值得深思。
拆除一条刚建好半月的盲人斑马线,首先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其次,对于盲人出行安全,也形成了较大隐患。有关部门如此做,原因也很简单,反映噪声污染的公众数量,远远超过行进斑马线的盲人数量,本着少数利益服从多数利益的原则,只能委屈盲人了。可有关部门想过没有,与噪声扰民相比,生命安全乃至高无上的个人权益。拆除斑马线,尽管还了一些市民耳根清静,但是,盲人因此发生车祸致残或者死亡,那就意味着这种清静环境是建立在盲人鲜血基础之上,相关市民和他们将情何以堪。
事实上,噪音扰民,固然与斑马线凹凸不平的物理特性息息相关,但最为直接和根本的原因,还是车速过快,司机缺少安全和环保意识,而这种驾车素养,有关部门完全可以通过管理来规范和提升。方法有很多,可以增加监控设施、限速装置,安排交警值勤,明确处罚细则等等。只要司机在斑马线前减速让行,噪音自然大为减少,扰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盲人出行安全也有了可靠保障。这种两全其美之策,有关部门何乐而不为,为何非要顾此失彼、避重就轻。
背后或许有一些难言之隐。比如说,增加电子眼和交警等措施,都涉及人财物和精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热情和责任也就无从谈起。岂不知,在社会转型的多元时期,很多时候,群体利益都存在交叉甚至矛盾,要是抱着一种懒政心态,一些本来很小的社会问题,可能就会逐渐发酵变大,给有关部门的工作造成意想不到的被动。
因此,在面对公众利益纠葛时,有关部门首先要树立公仆意识,时刻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烙在心头,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就要开动脑筋,活学活用,讲究方式方法,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一切服务行为,寻找各种社会事务和公众诉求的利益结合点,从而温暖有效地平息争议、促进和谐。(YMG评论员丛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