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不是工作的机器

(2010-04-13 09:36:25)
标签:

吉利集团

法律条文

北欧国家

管理学家

员工

欧美

汽车

分类: 周英杰专栏
    吉利集团斥巨资收购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瑞典沃尔沃品牌的消息,迄今仍然是一个街谈巷议的焦点话题。对于这起轰动一时的“蛇吞象”的新闻,很多业内人士现在更多关注的是吉利集团在收购之后如何按照北欧国家和企业的文化管理好这家著名的汽车公司。
    谈到北欧国家和企业的管理文化,的确和我们中国有点不太一样。譬如,瑞典的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夫妻双方中的一人无论因公因私离开家15天以上,那么,另一方就拥有再找一个伴侣的权利。为此,吉利集团的一位高层人士笑言:“为了不破坏我们员工的家庭幸福,对于出差时间,吉利也要有所控制。”
    其实,像上述这样的法律条文,还只是这些欧洲国家许多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法律条文中的一则而已。而且,与国家层面的法律条文比起来,许多具体的公司管理文化在我们看来尤其“独特”。譬如,现在欧美国家的企业都不提倡员工加班,对于加班的员工不仅不加提倡,甚至还要做出相应的经济惩罚;许多企业明令禁止员工不可以带病参加工作,身体出了毛病必须立即到医院诊治并强制带薪休息;而诸如微软等一些企业甚至允许员工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到办公室上班,等等……
    纵观上述发达国家的这些企业的管理文化,归结起来就是:人不是为了工作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工作只是我们为了养活自己和家庭不得不从事的一项活动。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相对不重要的一部分。换言之:人不是工作的机器。在工作之外,人有权利享受生活,回归家庭,追求更多的个人闲暇和自由。
    所以,当今欧美的企业管理精神实际上早就从早年的把人简单地视为是“人力资本”或者“人力资源”的时代,转向了“以人为本”的新境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转变迄今没有被我们的有些管理学家们所重视,或者竟至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于是,和欧美这些国家的企业管理文化相比,我们这里可能正呈现出了另一个不同的发展维度。在人家那里,上至国家下至具体企业,无一不在强调人不是企业内的一个赚钱的工具;而我们这里则仍拼命向员工灌输“以企业为家”的理念。其实,企业的本质属性就是一个盈利的机器,这就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庭,员工不可能在这里找到家庭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文化所结出的果子也是不相同的。像我们这样的拼命提倡以企业为本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效率反而并没有高到哪里去,放眼中国,真正令员工有归属感的企业所在罕有,更多的是一些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一地鸡毛”式的企业。而与我们相反的则是,以提倡家庭为本位、为中心的西方国家的企业,反倒朝气蓬勃,充满了友爱的氛围,人际关系极为简单,效率颇高。两者孰高孰低?看来还真有令我们国家那些对商鞅式的“法家管理模式”崇尚尤加的管理学家们好好地反思一下的必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