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港合作:巧补山东金融“短板”
(2015-02-27 08:05:10)
标签:
财经 |
分类: 山东省高端访谈——证监会 |
2015-02-03 10:1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地方两会观察(4)本报记者
王彩娜
马会
随着“金融强省”战略的提出,鲁港金融合作有望成为深化鲁港合作新的增长点。山东是制造业大省、工业大省,香港是服务业比重高达90%的亚洲金融中心,两者碰撞擦出的合作火花尤为可观。
“上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有长江经济带建设,山东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但山东独特的区位优势不容忽视。借助山东"金改"的契机,发挥鲁港合作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作用,为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提供金融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驶进快车道
山东省副省长夏耕曾公开表示,近五年来,鲁港合作由经贸为主,不断向旅游、文化、金融、法律、政府管理等多领域拓展。
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4年,鲁港贸易增长了1.7倍,香港对山东投资增长了2倍,港资在山东利用外资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0%,山东对香港投资增长了3.8倍,山东在港上市企业累计达到40家。
香港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境外投资最集中地区,两者间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香港金融业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可以为山东提供资本、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山东企业加速“走出去”;而山东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香港也很有吸引力。
陈华向本报记者介绍了当前鲁港合作的几种主要方式:一是连续五年组织香港山东周活动,搭建鲁港金融交流合作平台。二是深化与驻港机构和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先后与香港贸易发展局、招商局、光大集团等香港重点机构(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定期交流工作机制等。三是加大对重点企业赴港上市的培训和指导,在全省范围内筛选确定100家有境外上市潜质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四是利用香港金融和服务优势,为山东省企业“走出去”做好服务,与已在山东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的香港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业务开展情况,协助其与山东企业建立联系。
“总体来看,鲁港金融合作呈现规模扩大、业态丰富、发展向好的势头。”陈华说。
具体表现包括,香港在山东省投资金融业态呈现多元化态势,除银行外,还投资设立了保险、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山东在香港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募资规模最大,香港是山东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截至目前,山东在香港上市企业数量占全省境外上市公司总数的43%,融资额占境外上市融资总额的81%。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租赁成为金融业新的投资热点。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共批准香港投资金融业项目47个,合同港资9亿美元,实际到账5亿美元。仅2013年当年新批的香港投资金融项目就达到28个?熏合同港资4.2亿美元。其中,金融租赁类项目达到27个,合同港资3.7亿美元。
对症下药
近年来,鲁港错位发展,合作成绩不俗,但由于山东省金融市场总体开放程度不高,仍存在诸多制约瓶颈。
“受制度和政策约束。金融立法权在全国人大,监管权属于"一行三会",地方政府在金融领域发挥的作用仅仅是"吸引、扶持、服务",很难在金融业务管理上有所突破。”陈华表示。
目前,山东省缺乏全国性的金融交易平台,没有金融交易所这种有形的交易市场作为载体,在吸引港资金融机构落户、聚集国际资本、提升金融辐射力方面困难较大。
此外,陈华透露,在企业调研中了解到,由于香港上市估值低、回报率不高和前期费用高,目前企业选择赴港上市意愿并不强烈。
找准病根,开出“良方”。陈华建议,首先,加强对国家金融开放的政策研究,做好政策的争取和利用工作。把香港和上海在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优势与山东自身优势结合,发挥济南、青岛CEPA试点城市功能,争取扩大CEPA先行先试范围,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或降低准入条件,使山东与港澳合作领域更开放、投资门槛更低、投资程序更简化。
其次,加强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和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明确济南、青岛两个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济南市依托省会城市地位和金融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青岛市发展以财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端金融业务,建设国际新兴财务管理中心。
再次,推动港资入股参股山东省地方金融机构。在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再担保集团增资扩股、产业基金募集、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等方面,推动香港金融机构与山东省地方金融机构资本对接和业务合作。
最后,推动国际战略投资者参与山东省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以股权换技术、换机制、换管理,助推山东企业兼并收购、增资扩股、合资合作、改制上市、技术引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