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2014-05-05 06:04:0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一位P2P行业高管的诉求
■本报记者 马会
随着风险事件不断升级,P2P监管会不会被“一刀切”?是否会采用发牌照的形式做监管?如何解决P2P行业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新新贷CEO张扬。
“一刀切”可行性不大
P2P监管会不会被“一刀切”?张扬告诉记者,P2P被“一刀切”的可能性并不大。张扬指出,P2P本质上是民间借贷的一种进化形式,民间借贷是受法律保护的。从市场的角度来说,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国内投融资需求被严重压抑,2009年第一季度,仅浙江一省倒闭的小微企业就有9万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融资就存在庞大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从2010年至今P2P行业呈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占据了86%的国内金融资源,但是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基本在50%左右,因为银行业对金融资源形成垄断,系统性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致使货币运行效率低下,央行也只能一次次地超发货币。如果中国能真正运用好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工具,就能把资金导入到真正有需求的小微企业领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未来有可能替银行业承担部分零售业务,把部分金融风险从银行体系剥离,并通过分散的方式加以消化。
张扬说,社会投融资需求自金融风暴以后被严重压抑,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产生新生事物满足市场的需求,P2P就是这样一种事物。所以即使把P2P“一刀切”,只要市场需求存在,必然出现其他形式的投融资方式,市场需求不会被切断。一些P2P公司的合规性虽然存在争议,但是“一刀切”的结果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大量P2P公司从线上发展为线下,甚至演变为地下钱庄,这对监管来说更为不利。
牌照意味变相垄断
至于如何被监管,张扬的看法是:“P2P平台‘求监管’,但是我们不求牌照”。张扬说,牌照意味着变相垄断、意味着排他性,也意味着非市场化竞争,更意味着P2P或为他人做嫁衣。
据悉,许多P2P公司在求监管的过程中提出了牌照,毕竟牌照意味着合法化。可是目前无论银行、第三方支付、保险、电商以及BAT等巨头都对P2P这个行业虎视眈眈,一旦用发牌照的方式来推进P2P的监管,必然造成大量原本不从事这个行业的公司潮水般涌进行业内,这势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2011年,首批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支付牌照,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巨头的身影。如果给P2P发牌照,极有可能出现相似的一幕。
事实上,即使第三方支付已经合法化,有超过250家获得了支付许可,但是真正崭露头角的公司并不多,根据统计,第三方支付年交易量在1000亿以下的基本无法实现盈利,许多第三方支付的公司靠着母公司强大的背景进行补贴才勉强支撑。
张扬告诉记者,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下,抢牌照也已经成为了各种非金融公司的共识,百度CEO李彦宏就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不可逆,应加快推进相关牌照的落实。在国外早已被边缘化的保理牌照在国内有公司不惜千万争取,如果有P2P业务的牌照,也会引来一阵牌照热,但是最终能生存下来的公司并非靠牌照。另外,许多原先并非从事P2P业务的公司为了短期内获得牌照,也可能买壳争牌照。这都会抑制现在努力创新,实践普惠金融之路的P2P公司。
P2P模式始于互联网,最终需要回归金融,尤其是回归市场化的金融,中国的P2P有以拍拍贷为代表的纯线上模式,有以人人贷、新新贷为代表的线上加线下结合模式,有以宜信为代表的线下债权转让模式,有以开鑫贷为代表的小贷公司通道模式,有以陆金所为代表的担保模式。P2P公司之间模式各异,业务流程尚未完全定型,未来还有诸多变化可能,在这种背景下,牌照监管不利于创新。
监管三建议
无论国内外,P2P的监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这种模式尚未定性,未来发展还存在各种可能。如果把P2P纳入监管,那首先进入监管的必定是较优秀的平台,这些平台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抑制,原本无序的平台则可能依旧野蛮生长。
到底如何解决监管,张扬为此建议,首先,监管先管人。此前跑路或倒闭的网贷公司中,绝大部分创始人并不具备金融的背景,部分甚至是民间借贷的长期欠款人。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高管的资质进行审核,设定相应的准入门槛,把有权利挪用客户资金的人,例如公司的法人代表、创始人和财务等高管,对这些人采用备案制,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2P公司的资金安全性。
其次,提升IT建设。相信监管层也会考虑利用接口的方式监控P2P的交易过程。自去年底一来,P2P公司遭到了各种黑客的攻击,未来能否做好网络安全性工作亦将是P2P公司的重中之重。
最后,加强从业者、投资者教育。其实P2P行业的从业者和投资者都或多或少存在投机的心态,P2P本质是民间借贷,从业者和投资者难免沾染到民间借贷风气,在发展中需要以金融的要求逐渐将其规范,这样才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