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视传媒并购难言成功 整合应贯穿始终(之四)
(2012-09-05 22:42:50)
标签:
财经 |
分类: 上市公司报道—luntai |
并购导致账面巨亏
本报记者查阅华视传媒连续四年财务报表发现,公司整体发展形势不错,但是,受到两次收购事件的影响,公司均计提巨额商誉以及无形资产损失。
2007年底,华视传媒上市,2008年和2009年,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2008年,华视传媒总收入1.041亿美元,较上年显著增长254.2%,其中,广告收入1.035亿美元;净利润为4680万美元,与上年的940万美元相比,大幅度上升了398.4%。 2009年,公司总收入为1.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6.0%;然而净利润仅为2660万美元,同比下降43.2%。
2010年1月2日,华视传媒和DMG正式完成并购。当年,虽然华视传媒总收入达到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4%;但全年营业亏损1.66亿美元。对此,公司年报给出的解释是,2010年一次性非现金减值费用共1.46亿美元。其中包括2008年,收购6个广告公司中有3个实体业绩不理想,计入一次性非现金减值费用8910万美元;四季度并购DMG后,计提的商誉减值以及无形资产损失5660万美元一次性非现金减值费用。
2011前三个季度,华视传媒总营收1.277亿美元,亏损1420万美元。
计提损失并不意味并购失败
尽管收购事件产生巨额计提,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企业并购有许多目的,计提账面损失并不意味并购业务失败。
那么,对于华视来说,这种计提到底意味着什么?
普华永道北京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商誉是企业进行并购业务时双方谈定的价格,和当时的市场因素关系不大。
普华永道相关人员说,计提商誉损失,从账面来看,企业收购业务是亏损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并购业务的失败。企业收购有许多目的,可能是建立一个渠道,也可能是消灭竞争对手,购买的不一定是利润,可能更加注重战略整合。
“无论是并购过程,或者是并购后的融合,都需要经受事件考验。交易过程、交易执行和交割完成之后,出现分歧和摩擦都在所难免。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费国平认为,出现分歧和摩擦不等于交易失败,没有分歧和摩擦也不一定就是成功的并购。并购发生仅一年,就在交易环节出现诉讼,显然,这不是一场成功的并购。但是,双方合作的不愉快会走向何种结局,还存在许多变数。并不能说这场并购是失败的。 “但是,争议反映出的问题,至少说明双方在交易条件和风险控制安排上的缺陷,导致了双方在并购后较短时间就出现了诉讼纠纷。 ”费国平说。
雪球财经分析师李雪给本报记者回复电子邮件中称,收购事件是否成功,考验因素很多。华视和DMG的纠纷表明,此次收购并不顺畅,包括与原有业务之间的整合以及管理问题。
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崔莉认为,华视传媒的并购战略也许是正确的甚至是成功的,但财务尽职调查没有足够重视,对并购的风险点重视不够,可能是出现此诉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她认为,一个并购项目是否成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运作过程,更多的是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和实践验证后,再回过头进行评估,不能过早地妄下结论。
业内人士建议,为了提高并购交易成功率,如何顺利整合应当贯穿于整个交易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