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到草的涛声就听懂了草原

(2022-03-16 06:41:11)
标签:

文化

听到草的涛声就听懂了草原

——读常霞的散文集《碧野涛声》

 

常霞的散文集《碧野涛声》是2011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时隔今日已经十年了。起初读它时,我离开工作地乌拉盖才两年,对常霞所描绘的乌拉盖的场景和她所回忆的人和事我都是熟悉的,甚至都是历历在目。当时因为刚去多伦县,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写出书评来,只是有一些零零星星的读后感。现在看看来,常霞的散文集《碧野涛声》还是很有文化价值的。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最起码有三个功能,一是文学作品对于一个地区的名义,地理方位,地域概念的定义直接和间接的推广和宣传作用,从而使这个地区的人文和现实生活上升为文化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对于当地当下的事件、人物进行提炼和审视。因为当地当下的事件、人物都是没有被提炼审视的,经过作家艺术家的审视和提炼上升为一种文化性思考和精神价值的考量,形成一种精神层面的定位和取向;三是使得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语境成为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参照系。《碧野涛声》依照这样的一个定位就是乌拉盖这个地区的文化语境和历史代言。

常霞的散文集《碧野涛声》是一部图文集,有很多珍贵的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即“春的旋律”“众志成城”“马兰花开”和“力量源泉”。每一个部分里都有五六篇散文在里边,这些散文或抒情或记叙,或现实或历史,或记录事件或写作历史,或写身边人或者认识的不认识,名人或者普通人,他们都是在乌拉盖这片草原的,感人至深的或者刚刚发生的故事。比如在开篇《春的旋律》中从追溯乌拉盖的来源地方变迁开始,就记录了在乌拉盖发生大事记。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掀开尘封的历史,回顾沉淀的岁月。真正了解乌拉盖,还应该从乌拉盖的历史渊源,曲折的历程和一代又一代创业者艰辛的足迹中去寻觅。”之后她追溯了乌拉盖的来历从远古一步步走来,接着她记录了乌拉盖的1957年春天一批人开始挺进茫茫荒原,开发乌拉盖;1969年建立兵团,第一批知识青年进驻乌拉盖;1981年开始建立自己的牧业体系和肉食品加工体系;1993年成立乌拉盖开发区等等,这些虽然不能完全地、完整地记录乌拉盖开发建设发展的全部,但是作者从这些事件中可以感受到乌拉盖从一片不毛之地,变成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乌拉盖草原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常霞抓住了这个美丽支点描摹了她的神奇和美丽,《碧野清河》《源远流长的乌拉盖河》《山之魂》都是对乌拉盖草原的直接描绘。这一部分对于乌拉盖来讲,多少笔墨都不显得重,因为乌拉盖是一片净土,是锡林郭勒草原最美丽,最壮观和最神秘的地方。有着广阔辽远的大草原,有着锡林郭勒盟第二大河流——乌拉盖河,有小兴安岭余脉的山地和次森林的覆盖,有新开垦的几万亩耕地,有着新移居的几千户牧民,在这里,原始的牧场,新垦的农田,牧放的羊牛和成百上千蒙古马,等等。对于曾经在这里出生生活过的作为作家、诗人能不下笔书写和抒情吗?看常霞笔下的乌拉盖草原。

走进乌拉盖大草原,犹如走进浓墨重彩的画卷中,你会不由唱起“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如海”这支歌。车在公路上飞驰 ,无论远处的山坡,还是近处掠过车窗的路边,一片一片紫色的,黄色的花组成一条条长长的飘带,随车舞动。竟使人产生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似乎那一片片的花不像是长出来的,更像是大自然赐予人间的神圣精灵,只有那温润的和风,散发着泥土与野花特有的芬芳,让你触摸到一种真实的存在。花的姹紫嫣红,操的翠色欲流,忍不住让人怀着好奇心,弯下腰,拨开花和青草下面陈腐的枯枝败叶,探寻脚下这片土地的奥秘。

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真实的、现实的乌拉盖大草原。作者并不是沉湎于乌拉盖美丽欲滴的景色和辽阔壮美的风景中,作者则是用大量的笔墨来考察介绍乌拉盖草原土地的土质,土质结构,草原类型,草原类型,优良植被,珍奇植物,野生动物和中草药等等,之后她开始介绍这里的“乌珠穆沁”活羊出口的绿色品牌。展望乌拉盖地区开发利用的前景。之后的文章中都是触景生情地介绍乌拉盖河,乌拉盖水库,布林泉贺斯格乌拉天鹅湖,高尧乌拉山的渊源,历史,景观以及今后开发的价值。像一个收藏家一样,把自己收藏的宝贝一一地数着念着,抚摸着介绍给读者,然后,像一个急待出嫁的少女一样期待对她进行装扮、修饰和包装。如此的修辞和笔触使乌拉盖大草原真正有了生机、价值和远景。

之后的几部分则是作者开始探寻乌拉盖的昨天,回忆自己所感受的、采集的和钩沉的人物和时间,通过她的好奇地探索,真切地怀念和真实的回忆,使得乌拉盖有了人文的光彩和精神的寄放,这就是历史的留痕,人类的足迹,文化的碎片。诸如《寻访古战场遗址》、《北望金长城》、《小城故事多》等篇章。接着就是作者自己的所感所受的“知青敖包”“兵团公园”“母校”“启蒙老师”“文学笔会”等等一系列笔记式散文。“马兰花开”这一部分就如一名老熟的记者在采访一个古战场或者更像一个久别多年的孩子回到故乡,采集家乡的故事。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呈现给读者。追忆兵团烈士柏永华、单美英,记录转业军人哈达佈和,第一批知青的被乌拉盖的锻造,《狼图腾》作者姜戎画家陈继群是54兵团的知青,常霞还记录了,《狼图腾》小说之后的事,即陈继群注册“牧民之家”商标和姜戎和陈继群练手打造“保护草原回馈故乡”环保模式,都为乌拉盖今后的开发旅游打下了基础。后来拍摄电影《狼图腾》,建设兵团小镇、电影基地,都为以后乌拉盖旅游业火爆埋下了“伏笔”。正如已故作家、评论家阚凤臣对《碧野涛声》评价的那样,是“从礼赞自然故土到精神家园的守护”。他说:“纪实散文集《碧野涛声》的作者常霞,能够把自己的情感系于像一枚绿色邮票一般的故乡作为创作主体,为我们逐层地打开了一幅独特的山水和人文画卷,作为自然风光存在着的那片山峻水灵,土肥草盛的乌拉盖草原,形成了一个作者感受与现实具有这二者之间互为相依的情感联系,据而将之进行艺术感悟而流淌成文,仅此一点,就足以给人心灵情结的记忆启示。”

那么,《碧野涛声》这部散文集到底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呢?首先是“故土”。作者紧扣乌拉盖草原故土这一主题,描摹她的美丽神奇和魅力所在,从而阐释了故土情结和一个作家的点点滴滴、生生不息、休戚相关的关系,故土情结成为作家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有人说,诗人心中永远有一个与他抹不去的故乡,所以,他的诗歌里永远埋藏这一个故乡。我认为,故土情结是作家挥之不去的创作灵感。常霞就是把故土情结贯穿于整个书的全部文中,故土情结紧紧地纠结在她的情感释放上。比如她书中收录的2008年在乌拉盖文学笔会时创作的3首歌词中就可见一斑。《为你飞翔》中“在你草甸我陶醉芬芳/在你绿浪翻涌的深处我孕育梦想/你的深情让我依恋/一生的守护是我绿色的祝愿”再如在《草原情》中她唱到

“我的挚爱我的思念

酿成一杯醇香的马奶酒

为你不醉不归

都是故乡情结泛化形成的文本语言的泄露,就是使得作家的语言服从于作家的情感,因而“作家——顾名思义,既是语言的主人又是语言的仆人。”(乔治·斯坦纳《语言和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其次,就是感情。感情这个东西,像一个神秘的魔棒,它无时无刻地、久久不息地指挥你,向着惦记、忆想着的这个感情寄放的地方出发。这就是作家为什么在他创作的小说里,总是把一个相同的地方或者场景作为几乎所有故事的背景,而诗人、散文家总是不断地在一个地方抒情或者回忆,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从哲学意义上讲,感情就是一种重负、包袱。这种压在诗人作家身上的精神包袱如不卸下,就会把他(她)压死憋死。因而,创作的冲动就是因此而来。所以,常霞把这部书的后记写成《感受阳光的温暖》,她在里边说,乌拉盖这片草原“是她赋予了我智慧、坚韧和感恩。”“对她的稔熟,像是每日耽视自己的掌纹一样。”就是这些故土情结魂牵梦绕她创作了这些散文,集集成为她“与星光的对语”。当我们再一次回到乌拉盖草原上,你静静地站在那里,你真的就听到那浩渺的草原上,那浓浓密密的草间就放出了海浪般的涛声,你听到了,我也听到了。那是一批一批的开发建设者的脚步声呼喊声,是一群群来了又走了向往你的人影,过去的、历史的和今天的碰撞在一起发出的“碧野涛声”。

总而言之,常霞的散文集《碧野涛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乌拉盖草原上绽开的又一朵鲜花,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文化盛宴上的佳肴美味,是自治区文化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