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爱依然是饺子

(2013-02-09 11:02:28)

小时候生活在西北,团年饭的指定动作是包饺子,直至今天,不管过年与否,吃饺子一直是我们家的隆重活动。不像现代人,说好吃饺子,但总是在冷荤热炒一堆后,饺子才像见不得人的丑姑娘扭扭捏捏地被摆在桌子角上,大家这时已经酒醉饭饱,半天才有人勉勉强强夹一个到自己碗里勉为其难地吞下去。我们家说吃饺子就是最本真的吃饺子,桌上除了饺子就只有沾着吃饺子的醋。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父母都是南方人,对做面食完全不在行。母亲结婚前从来没进过厨房,更别提和锅碗瓢盆打交道。而她的另一半,我的父亲呢,打我有记忆起,在饮食这件事情上他绝对是理论派,天下美食无所不晓,而且各种复杂的制作工序都朗朗在口,但是从来“嘴行千里,屁股在家”,也就是只说不练。上世纪60年代初父母都因为“出身”的缘故被发配到祖国最需要他们的边疆,物资匮乏,生活简陋不说,主食非他们熟悉的大米,而是需要从头掌握的面粉。小时候我们周边邻居家喻户晓我父母“面条糊糊”的故事,每次说起都笑掉了大牙。那是他俩正式开火的第一顿,据说试和了一块面,之后把它擀成了一张大饼后发现没有可以烙饼的锅,于是决定把它改装成面条。母亲拿出一把尺子,裁出了一堆整齐的面条。这时候土墙边已经围了一堆看热闹的人,之后他们把面条放进锅里煮,结果那堆一般儿齐的面条不争气地变成了一锅糊糊。

  我小时候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就是过年的时候能沾上点儿荤腥。当父母在过年前好几天“下定决心”包一顿饺子后,他俩就不停地开着筹备会议。晚上躺在炕上惺忪之际听到母亲担忧地问:“那面粉不行,一点儿都不‘筋道’,被你一煮,肯定都成片儿汤了。”父亲这时候安慰着她说:“看我的,一定给你搞到好面。”过几天父亲果然神神秘秘地从哪个“生产大队”的哥儿们那里背回来一小袋“富强粉”搁在她面前。年三十前,父亲会拿着“本子”把那一个月定量供给的肉和油都给买回来,与它们搭档出台的大白菜当然早就搁在屋里等着了。

  年三十的早上他俩就开始忙乎,不知道的话猜不到这顿饺子其实是为晚上准备的。这时候我就溜了出去,周围邻居可热闹啦,这家在炸散子、油饼,那家在蒸年糕、炖羊杂碎。凭着平日积累的良好的社会关系,当然也因为我是那“面条糊糊”家的闺女,出去邻里街坊逛逛,这奶奶那阿姨地招呼一圈,人家肯定往我手里塞一大堆好吃的。打着饱嗝回到我家小院,我那可怜的母亲在父亲的“指导”下才刚刚和完面,剁好肉,切着大白菜呢。

  到了香港,见识了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团年饭后,我们家最爱的依然是饺子。特别是有北方的朋友来访时,饺子出场蛮频繁的。要知道母亲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经很熟练,并且培养了我哥哥成为一个非常麻利的“擀手”,我也从纯吃货升至剁菜和包饺子。香港用的都是美国面粉,不会没弹性,只会太“筋道”。

  而今我家大儿子学会了和面,小儿子擅长包,我负责准备馅儿和擀皮儿,今年过年,我们当然还是包饺子!至于我的老父亲,当然还是在一旁夸夸其谈他这辈子吃过的各式各样的饺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电视里看美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