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灵魂
(2011-10-31 20:12:37)
标签:
墨尔本维多利亚市场西单菜市场菜场杂谈 |
小时候周日最感幸福的事儿是随着母亲去自由市场,后来不知怎的那个市场被取缔了,剩下的乐趣就只有打酱油了。那时住的银川城在西塔旁边有一个小小的杂货店,从我们家走过去大概15分钟的样子,父母当时除了上班以外还要去干校劳动和参加学习改造,家里偶尔开伙往往找不到酱油摸不到醋。我那时蹦蹦跳跳一刻都闲不住,乐得被派出去执行任务。打醋比打酱油有趣,醋是苹果酿的,酸甜,三分钱打一整瓶回来路上消耗掉小半瓶,酱油则无法赏味。前几年再回到幼时居住过的地方,整个城市早已焕然一新,早已没有了原先的影子,走进城里看到西塔,小铺当然早已不知去向,溜达进附近的一个菜市场,闻到混合着茴香、辣面子和苹果醋的香气让我终于有了回家的感觉。
那时候的我也经常去北京,每次最盼望去的地方是西单菜市场而不是天安门广场,那菜场有一种让我留恋不舍的特殊气味。对于来自每个月只有半斤肉供应,西北小城的外地小屁孩儿来说,飘荡在空气中肥厚的肉腥气代表着丰盛。移居到香港后住在祖父母家,经常随着家中管家和司机去买菜,他们为了报花帐经常把我支开,因此我有了很多瞎逛的机会,把跑马地菜场的活色生香全都收录在了鼻子和眼里。而后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菜场,好像只有与忙碌的家庭主妇主妇、刚刚学习下厨的甜蜜小夫妻以及年迈老人一同穿插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方才感觉到了这城市的脉搏,触摸到她的灵魂。
最近带小儿子去欧洲‘自由行’一趟,回来后别人问起对哪个城市印象最深刻,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慕尼黑。当然,慕尼黑有他一直向往的德意志博物馆和最爱的拜仁慕尼黑足球队,可是我深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慕尼黑那几天里天天都在市中心的‘谷物市场’游荡,寻觅美食。无论是在摊铺上买到的巴伐利亚烤香肠面包配土豆沙拉,还是在市场里著名‘排档式’餐厅吃到的,一般只在中午12点前供应的慕尼黑的特产巴伐利亚白香肠(Weißwürste),都让我们回味无穷。另外慕尼黑有大批土耳其移民,在那里还体验了地道中东美食。
游历过多个国家和城市,游荡过数不清的菜场,如果一定要我说说最喜爱和最难忘的,那肯定是墨尔本市内最大的维多利亚女皇市场。上次拜访墨尔本在这个市场附近的一个服务式公寓里小住,每天三顿饭都可以有幸在这个市场里采购最新鲜的食材自己下厨,过了几天神仙一般的日子。这早在1878年就已经开张的市场里有上千家摊铺,光是销售蔬菜水果、海鲜肉类和各个地方特色的食材就几百家,摊主多以东欧和亚洲移民为主,不同的口音的叫卖声,商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价格也低廉优惠。很难想象这个每周吸引超过15万当地及海外客人采购、游览和参观的大市场早年竟是个墓地,后来发展为为拍卖牛马的市场,然后才逐渐形成规模,而今它成为墨尔本最知名的观光景点之一,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澳洲甚至是南半球最大的户外市场。
记得90年代初回到北京工作,长期住在五星级大酒店里,一天三顿饭在餐厅里吃的腻味得要死,周末就跑到西单菜市场或者崇文门菜市场去瞎转。清晨的蔬菜特别新鲜,绿叶菜水灵剔透,鸡鸭鱼肉样样俱全....然后就忍不住在北京买了房子。北京的家附近一直没有很好的菜场,偶尔出现都是临时性的,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场似乎是丢人现眼的设施,看到很多马路中央地带荒芜或者弄些毫无意义的所谓城市景观,其实还不如建个四面临街、布局合理,舒适温馨的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