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哭着倒下了
(2009-11-16 14:14:37)
标签:
郑玫乐活人生北京的规划城市规划杂谈 |
离开北京一个月,到家门口几乎不认识了,原本那条两旁有大树的小路被宽阔的大马路替代了。儿子们惊呼:“哇!好宽,几乎比得上长安街哎。”是呀,在首都北京,大马路中的大哥大有长安街,其他路也就都比着往宽里修,反正和长安街一比也不显宽。
当初决定买这个房子,就是被小区自身和周边环境的绿化吸引了。知道南门前的路会拓宽,可是没有想到会变得那么宽,东向西三条线,西向东也三条线,回家到了小区门口不能左转弯,要过了家门口再掉头回来。小区的东门不属于正门,原有的那条小马路是一条僻静可爱的小路,两旁茂密的大树至少也长了有五十年了。前些时候看到一大半的树木被伐倒,心里一凉,知道这小马路马上也要消失,我们家周边将全方位进入现代化。
“那些树是流着眼泪倒下的,我听见它们在哭”,八岁的儿子看到被砍得横尸满地的树干这样说。可能因为我的孩子们幼时生长在水泥森里的香港,所以对自然的东西,尤其是绿树尤其崇敬。他们拼命追问我为什么,为什么修路就要把长得好好的,整整齐齐站在路边的参天大树给砍掉?
我当然认同构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北京每年都投资30亿元用于老城区的快速路、干道和路网建设。
北京近三年来高速公路的建设里程相当于过去14年的总和,仅去年,东、西、北五环路就完成了50余公里的连接。可是北京的交通依然拥挤,不然政府也不用费煞心思,动这么大脑筋搞出眼下实行的车牌尾号限行方案。
交通专家指出,私家车并不该作为日常上下班的代步工具,而应当在节假日休闲时使用,可是这种用车观念的转变需要有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做基础。近年来,北京公共交通工具单一、陈旧、面貌呆板、乘坐拥挤和运行缓慢的情形虽然得到了极大改善,可是让北京人普遍形成“开着汽车赶城铁,停好汽车上公交”的新理念,可能未必能够实现。居住在两个地铁站的中间,照理说进城应该将车开到地铁站停下然后换乘地铁,我们也很愿意那样,因为既省钱、省时间还省心。可这是办不到的,因为地铁站周边一公里都找不到地方将私家车停下,也没有便捷的地面交通网连接到我们家。
其实北京道路之所以不畅就是这个城市大院和小区实在太多,而且每个小区都有围墙,把城市堵得密不透风。假如北京能打通小区内已建好的市政道路和非市政道路,将公交汽车引进小区,把小区“内部”也与公交车站、地铁车站连起来,让小区们都变成社区,这样首都的道路才真正地畅顺起来。
为了广大人民群众顺利出行,
千千万万无辜的大树倒下了。可一味地修大宽马路并不一定方便交通,建立合理的交通网络,拆掉我们心中封建的“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