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轶:《红楼梦》中戏曲寓意

(2010-03-02 17:01:39)
标签:

云香

玉莲

碧桃

一捧雪

张生

饶州

文化

分类: 张轶评癸酉本

《红楼梦》中的戏曲大多都是有深意的。第18回元春回家时点了四出戏,原文和批语是这样写的: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我们先搞懂戏的内容,再分析。

戏曲名和作者

内容梗概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元稹。作品简单,几张纸就讲完了。是悲剧。

张生与崔莺莺两人“明月三五夜”相约在西厢,巫山共云雨,而红娘在二人之间扮演最关键的角色。后来莺莺遭到遗弃,只能自怨自艾。张生的负心令人憎恶。

《西厢记》,作者是元代王实甫。情节复杂,相当于一本书了。是喜剧。

在《红楼梦》的第23回,贾宝玉拿的是一套《会真记》,而林黛玉看到的却是《西厢记》,很多读者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会真记》问世后,有很多人续写,其中最出名的是王实甫写的《西厢记》,估计贾宝玉拿的这一套书包含了很多版本。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一捧雪》

作者是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

一捧雪和雪没有关系,而是一只价值连城的茶杯的名字。这只杯子晶莹剔透,拿在手里好似一捧雪。明朝嘉靖年间,这只杯子的主人是当时的名士莫怀古。莫怀古为人乐善好施,解急救难,偶遇落魄秀才汤勤,结为知已,极力提携,把他推荐给了当朝宰相严蒿,从此,汤勤步步高升,成为官场红人。如果汤勤感恩回报,故事到此结束,则毫无悬念。但是引人入胜的情节是,这个汤秀才在与莫怀古的交往时即暗恋上了莫怀古的女人雪艳。为了这个雪艳,汤勤居然密告酷爱珍宝的严蒿说莫怀古藏有一捧雪。严蒿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莫在无奈之中仿制了一只同样的杯子献给上司。结果又是这个汤勤假模假样来鉴宝,自然验出是个假货。莫怀古因此惨遭不幸,不过在义仆莫成的帮助下逃脱。可是逃到哪里去呢?终被总兵戚继光拿获。戚继光同情莫怀古,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于是莫成自杀,让戚把自己的首级献上,再次以假乱真。气人的是汤勤再次识破这个计谋。而且此次造假直接涉及了总兵戚继光,好生了得。为解脱戚继光,戚继光的好友绵衣卫陆炳展开调查,终于搞清楚汤勤的真实意图,于是建议把雪艳献给了汤勤,戚和莫两人得以活命。故事到此也算是够离奇的了,但是更为离奇的在后头。雪艳虽然是莫怀古的一个妾,但是生死相许。剧中没有大事渲染两人的别离,一笔带过。只是到了结尾,雪艳怀揣剪刀入洞房,在汤勤得意忘形之际下了手。雪艳则自刎,香消玉殒。后来严嵩倒台,怀古复职,莫成得到褒奖。

《豪宴》就是《一捧雪》的第五出。写莫怀古进京补官,以世交拜谒严府,向严世蕃荐举门人汤勤。汤勤擅长古玩赏鉴,又善裱褙。严世蕃立召汤勤,众人饮酒作乐,观看杂剧《中山狼》。

《长生殿》

作者是明末清初戏剧家洪升。

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

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

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

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长生殿故事中的《乞巧》一出说的其实是另外一个故事。贵妃娘娘在七月七日这一天上天台祈愿,因为七月七日是天上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月七即中国的情人节。

《邯郸梦》

作者是明末戏曲家汤显祖。

何仙姑的山门缺少一个扫花的人,吕洞宾到人间寻觅扫花者。吕洞宾在邯郸道上遇到卢生,二人投缘谈笑后,少年哀叹自己不得志,潦倒在世。吕洞宾问他如何能得意,少年认为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家族兴旺才是最好的人生。恰好卢生想睡觉,吕洞宾送给卢生一个仙枕。

梦中卢生,先是有个艳遇,娶得富家千金崔氏。崔氏又以重金助其贿试,使卢生夺得状元功名,除授翰林编修兼知制诰。但因此也得罪了权臣宇文融。宇侦得卢生任上谋私之破绽,捋卢生贬至陕州为知府,负责凿石开河。工程浩大,难度前所未有,谁知卢生竟能轻易化解,取得成功。皇上东巡亲见河道盛况,对卢生恩宠有加,宇文融又悔又妬。适逢吐蕃犯边,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宇文融趁机力荐卢生率兵靖边,欲置之于死地。卢生无奈挂印西征,用反间计轻取强敌,于天山勒石纪功,凯旋回朝。正当封妻荫子、春风得意之际,宇文融又罗织其“通敌”之罪,钦命立斩于云阳市。愁云惨雾,生死须臾之间,忽因崔氏死命鸣冤,权监通力说情,皇上恩赦,而免于一死,抛妻别子,远窜岭南鬼门关。不久,沉冤昭雪,卢生回朝,被尊为上相兼掌兵权,可谓位极人臣,恩宠无以复加。皇上为之建翠华楼,赐廿四女乐。暮年之卢生,沉溺于“彩战”宴乐,身体严重透支,终至一病不起。大限到来,尚汲汲于身后国史之位置,子孙之封荫,叹一声“人生到此足矣”而溘然去逝……

醒来发现吕洞宾在身旁,黄梁饭还没有熟,由此醒悟人生如梦,随吕洞宾而去。

《仙缘》或《仙圆》,是《邯郸梦》的末尾一出,原来的这折子戏上称作《合仙》。

《牡丹亭》

作者是明末戏曲家汤显祖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钗钏记》

作者是明戏曲家王玉峰

书生皇甫吟与富家女史碧桃先前有婚约。皇甫吟家道中落,史家便有悔婚之意,欲将女儿改嫁枢密使魏国相。碧桃不愿毁弃婚约,便命丫环云香约皇甫吟于八月十五夜前来史家花园,以便赠金,用作聘礼。恰巧皇甫吟不在家,云香便将来意告诉皇甫吟之母李氏。李氏转而告诉儿子。皇甫吟有一好友,名叫韩时忠,听得皇甫吟讲史家悔婚、碧桃相约之事,顿起歹念,竭力劝阻皇甫吟前去赴约。皇甫吟便听信于他。而韩时忠却在八月十五冒名前去赴约,骗得金钗、金钏、银两等。史碧桃久等不见皇甫吟前来迎娶,甚为焦急,又遣云香前去皇甫家,与李氏发生争执,大吵一场。史碧桃听到云香回报,感到希望破灭,便题诗于白汗衫,投江自尽。幸得御史张所救起,收为义女。碧桃之父史直得知女儿投江自尽,到官府告皇甫吟因奸致死之罪。真州刺史沈得清将皇甫吟收入狱中。观文殿学士李若水奉旨恤刑来到真州,发现皇甫吟案甚为蹊跷。便问丫环云香,云香一口咬定中秋夜来人是皇甫吟。再审皇甫吟时,得到韩时忠这一线索。退堂后,李若水以“借观人才”为名,对秀才们进行考试,发现韩时忠不是善良之辈,并用计设法从韩家得到钗钏,最后判定韩时忠有罪。皇甫吟无罪释放,后上京应试,进士及第。皇甫吟去李若水府上叩谢师恩,恰巧御使张所也来拜访。张所从义女碧桃口中得知皇甫吟乃是其未婚夫,为试探皇甫吟态度,劝他再娶。皇甫吟矢志决不再娶。张所设计将皇甫吟得史直所赠钗钏带回家,让义女辨认。碧桃认出这钗钏正是家中旧物。张所乃将皇甫吟的情况告诉碧桃。于是两人终于成亲。李氏与史直夫妇也赴京共庆团圆。

《相约》原本第八出。史直欲将女儿改嫁魏家。碧桃不愿毁弃婚约,命丫环云香去约皇甫吟于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前往史家花园,以便赠以金银财物,使他能赶在魏家之前纳聘迎娶。皇甫吟去好友韩时忠家讲书,云香便将来意告之皇甫吟之母李氏。李氏听后十分感激。

《讨钗》原本第十三出,也叫《相骂》。碧桃久等不见皇甫家前来迎娶,十分焦急,催云香前去问讯。云香遇见的仍是李氏。此时的李氏听了儿子的话,认为上次云香前来相约是史家的阴谋,对云香态度冷淡,并且以家贫无力迎娶为由相推诿。云香感到奇怪,明明赠与他们钗钏,怎么现在还没有钱呢?李氏却说皇甫吟那天没有去花园,更没有拿到什么钗钏银两。云香指责李氏母子拐骗钱财,李氏则指斥云香无中生有。两人各不相让,大吵一场。

《荆钗记》

作者是明朝李景云

书生王十朋幼年丧父,家道清贫,与母亲相依为命。贡元钱流行见王十朋聪明好学,为人正派,便将自己与前妻所生的女儿玉莲许配给王十朋。十朋母亲因家贫,便以荆钗为聘礼。而玉莲继母嫌贫爱富,欲将玉莲嫁给当地富豪孙汝权。玉莲不从,只愿听从父亲安排,嫁给王十朋。婚后半载,试期来临,王十朋便告别母亲与妻子,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授江西饶州佥判。丞相万俟见十朋才貌双全,欲招他为婿。十朋不从。万俟恼羞成怒,将十朋改改调广东潮阳任佥判,并不准他回家省亲。十朋离京赴任前托承局带回一封家书。不料信被随十朋至京的孙汝权骗走,加以篡改,诈称十朋已入赘相府,让玉莲另嫁他人。孙汝权回到温州后,即找玉莲继母,再逼玉莲嫁给汝权。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节。幸被新任福建安抚钱载和救起,收为义女,带至任所。钱载和来到福任上后,即差人去饶州寻找王十朋。差人打听到新任饶州太守也姓王,到任不久便病故,回来告知玉莲。玉莲误以丈夫已死,悲痛欲绝。而十朋在赴任前接取母亲与妻子来京城,听说玉莲已投江而亡,十分悲恸。王十朋听到噩耗,立马昏死过去,从此发誓永远单身。只是有一爱好,即在中秋夜到江边哭奠亡妻。五年后,王十朋调任吉安太守,而钱载和也由福建安抚升任两广巡抚,赴任途中路过吉安府,王十朋前去码头拜谒。当钱载和知道了王十朋就是玉莲的丈夫后,就在船上设宴,使十朋与玉莲得以团圆。(另一系统演出本则作夫妇在玄妙观追荐亡灵时,意外重逢,最重相聚。)其中一出是《男祭》。

 

《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过去红学爱好者都猜到了是指贾赦抢石呆子的扇子。还有红学爱好者猜到了可能和刘姥姥拿的那个杯子有关系。从癸酉本来看,是贾赦的问题,和刘姥姥没关系。

《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到底怎么死的?过去红学爱好者死活想不透。癸酉本则说是被诬告通敌,被凌迟处死的。

《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邯郸梦》透视了整个传统儒家思想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了全方位的官场,把用黄梁饭未熟的时间把八十载的阅历加于卢生身上,洗礼卢生的思想,使他顿悟。《邯郸梦》通过对人生一梦的感慨,写出了世情人情,万境归空。

因剧情有富贵成空,万境归空的不良寓意,在其它堂会中,特别是喜庆的时候人们是不会点《仙缘》的。纵然要演,戏班对这出戏的要价也是比平常要高,民间流传因为一演此戏,戏班就会面临解散的危险。元妃点戏点出这样寓意不祥的戏曲,照礼法常情和当时的风俗,省亲点出这种戏是有悖常理的。元春选了一些比较敏感、不祥结果的戏,说明《红楼梦》定写悲剧。

《仙缘》的内容十分类似于《红楼梦》中第一回甄士隐听了疯跛道人的点拨,自我醒悟,阐释《好了歌》的真谛,而跟随跛足道人飘飘而去的情节。《红楼梦》中除了设置了甄士隐这样一个缩影型的人物受点化飞升的场合,而且还设置了贾宝玉顿悟的第二次点化场合。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甄宝玉送玉的情节,是《仙缘》经过提炼而形成的情节。

从角色和道具上看,甄宝玉应该是一个向贾宝玉送信物的人,这个信物是《红楼梦》中核心的信物——通灵宝玉。送与被送的关系,从《邯郸梦》的角色关系上看,是类似于吕洞宾与卢生的关系。稍微有别的是,《邯郸梦》中送的是能让人酣然一梦的仙枕,而《红楼梦》中甄宝玉送的是一个能让人历尽繁华,受尽沧桑的通灵宝玉。枕与玉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具有价值、能满足人某种欲望的东西。枕头满足的是人的幻想欲,玉满足的是人对物质的渴望;送玉的人甄宝玉是一个“吕洞宾”式的人物,即仙的角色,一个点化人顿悟的人。那被送的人肯定是宿命上必将要顿悟飞升的人。

看了癸酉本,我才知道《邯郸记》中的《云阳》、《法场》两折隐射元春被诬陷通敌。宇文融诬陷卢生私通番将,图谋不轨,卢生被定为斩刑而押赴云阳市刑场。

《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林黛玉的死一直是个谜,至今还有人认为她应该死在水中,不是上吊死的。癸酉本的写法则是严重模仿《牡丹亭》,林黛玉在《还魂》后和贾宝玉证了前缘。

书中贾蔷叫龄官演《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两折,龄官则要坚持演《相约》、《相骂》。后面脂砚斋紧跟着写了一大段批语,大意是对戏子感到不满。说真话,虽然研究了戏曲内容,我还是看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写。后来研究了周汝昌的文字,他认为就是指赵姨娘想破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周汝昌还斩钉截铁地说他们要在贾母死后搞破坏活动。

后来看见网友说:《钗钏记》在本质上就是谋财害命的故事,一般把它列为公案小说。元妃要点《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可是这个叫她喜欢的女演员偏要演《钗钏记》,而元春居然也同意。作者的意图不就成了司马昭之心吗?原来是要谋财害命啊。

《荆钗记》

第40回,话说众人看演《荆钗记》,宝玉和姐妹一处坐着。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

过去红学爱好者看到这里,就认为林黛玉心思很细腻,她知道宝玉祭奠金钏去了,所以才这么说话。以表示林黛玉知道宝玉的心。不过脂砚斋一再提示,宝玉这一生就被“美色”所误,长期看错人。看错了北静王,又看错了金钏。其实这句话是林黛玉自己的谶语。

《荆钗记》是做总结,以上几出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美女主人公一开始都死了,后来发现没死,或者是还魂了。暗示林黛玉死后还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