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心理咨询的发展是否太“幼齿”?
网友问:李清晨说:「我对心理学及心理医生这一类从业人员,确实有“偏见”,我本人不会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学的现状,我觉得就跟没有解剖学之前的外科差不多,也许能解决那么一丁点儿的问题,但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有限。」而大V中科院心理学硕士@科学家种太阳表示认同: 我在全国最好的心理机构学了7年,结论和李清晨一样。懂越多越觉无知,心理学太幼齿,爱它更要苛责。人类知识体系升级后,有没有心理学都不好说,意识不过是生化反应。不能认可原文,要么无知,要么不自信。——您认同他俩说的么?您怎么看心理学呢?我国的现状如何?盼点评,谢谢。
心理学幼齿
相对于某些学科,心理学确实幼齿,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心理学人认为教育学不科学,都不做实验,而医学又瞧不起心理学,认为你即使脑科学,发现也不那么稳定,不像医学生物学,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心理学的一些指标并不那么明确。多说一句,另外一些人也认为,医学也不那么科学,把人当成禽兽一样处理,问题也是多多,总之,各学科间充斥着鄙视链,五十步笑百步是这些文化人之间常见的现象。
心理咨询幼齿
相对于某些心理学领域,咨询确实幼齿。科学如此昌明了,一些古老的半科学半艺术的疗法,如精神分析,还是占据着咨询界的大半江山。不能说心理咨询没有发展,但相对于其它一些显得更“硬”的学科领域,如认知啊,脑啊,咨询的进步不大,尤其对于中国的现实,确实如此。
当前的国内心理咨询界
至于当前国内的心理咨询界,发展确实有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学院派的不做咨询
以中科院及各高校代表的学院派咨询界,由于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原因,鲜有踏踏实实做咨询者,原因在于学院派做咨询,性价比太低,多少个精彩的案例,也比不上一篇高分的SCI。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原先咨询的老师纷纷转行,一直坚持理想做咨询的老师在高校都成了非主流,他们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做起了离咨询实践远隔十万八千里的所谓咨询基础类的研究;或者蜷缩在学生处做着半行政半咨询的工作。总之,各类大专院校的高校咨询工作,外界看起来很美,但其中的尴尬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江湖派的不鸟学术
游走于江湖的心理咨询师又是另外一番情景。首先来源杂,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科班出身,也兢兢业业坚守着职业伦理,然而却很多忽略了自我的宣传与形象的打造,生意不好不坏;另外一些则本来就有病来学心理学,自己的病没搞好但心理咨询师考到手,疯疯癫癫又来治别人的病;当然,也有一些人学业有成,唱念做打俱佳,坚守专业又遵循市场游戏规则的……不过,他们这些人普遍的现象是对严谨的学术关注不够,行走江湖,学术渐渐变成了话术,渐渐变成了营销术。
总之,心理咨询幼齿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如此。不过,我的意见是咨询的发展不宜用幼齿来概括,应该说乱像丛生,或者说多样繁荣。
李清晨不满心理学,是医学不屑心理学的继续,就像心理学看不上教育学一样,学科的鄙视链在起作用。种太阳不满意心理学,因为他去搞了应用,心理学届都SCI了,关注应用的天生不足,他不满意也正常。
答跑题了啊
突然突然发现,我看错题目了,是心理学的发展是否太幼齿,而不是心理咨询的发展是否太幼齿?那么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如何呢?我觉得,不是幼齿不幼齿,心理学快发展没了:学院派里,各地都在成立各种脑科学研究中心之类的,主流心理学向生物学靠拢,已经变成脑科学了;江湖派这里,借用各种手段,更市场化、宗教化、适应中国人心的玄学化,也没人谈那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了。
总之,我的观点:心理学正在改变分裂重生中,当然可以说也在发展中,传统的psychology is 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