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皖水畔人刀客
皖水畔人刀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77
  • 关注人气:5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教育中的信任

(2018-04-10 20:16:50)
标签:

丁立梅

《花盆里的风信子》

信任

师者品格

教育策略

分类: 教育碎思

谈谈教育中的信任

 李竹平

http://s11/mw690/001OaP3mzy7jAt2pphgca&690

丁立梅写过一个故事,题目叫《花盆里的风信子》,讲的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男生,在一个长得美、爱在教室里养花的女教师的信任下,重新找回了“做人的感觉”。这是一个积极而温暖的教育故事。

这也似乎是一个大家都似曾相识的故事。一是因为这类以信任为主题的教育故事经常出现在教师的教育叙事或事迹报告当中;二是“信任”永远是讨论教育如何促进成长时绕不开的关键词;三是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其他人群,都很容易相信“信任”是具有魔力的。但是,正如大家讨论教育中的“爱”一样,教育中的“信任”既有与社会、家庭生活中的“信任”共同之处,更有其独特之处。在教育生活中,信任既是教师应当拥有的一种师者品格,也是促进教育行为在教育对象身上收到成效的一种策略手段,还是师生共同成长过程中取得相互理解、达成积极共识的情感基础。在教育语境中讨论信任,需要回到教育场景中进行实践性反思,窥其奥妙,得其法门。

                           http://s12/mw690/001OaP3mzy7jAt4l3gn7b&690


信任作为一种师者品格。对于教育者而言,信任首先是一种信仰,对教育的信仰,对人的信仰,对儿童和儿童成长的信仰。这种信仰通过教育实践最终沉淀为师者的一种品格,一种动力。只有沉淀为师者品格的信任,才具有教育感染力。它通过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很自然地传达出来,并让学生很清晰地感受到,从而为“亲其师信其道”奠定基础。这就是“传说”中的“气场”,为师者的“教育气场”。《花盆里的风信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这段话聚焦两点,一是“眼睛”,二是行动。眼睛大不一定就美丽,让人觉得美丽,一定是眼睛里传递出的信息是安全的、温暖的、亲和的。更重要的是女老师的行动,“喜欢花草”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喜欢花草的人一定不会将花草装点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自己喜欢的地方却一定想用花草来装点。因为对教育的信仰,对教育的爱,使女老师对教室、对学生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所以才会用花草去装点教室、陪伴学生。

再看故事中接下来一个自然段的开头:“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他”迟到了,还“拖拖沓沓”的,女老师却报以“一双微笑的眼”。这里再次写到了女老师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师者是否具有信任的品格,学生是否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师者发自内心的信任,师者的眼睛最能说明问题。故事中,这是一个自然段的开头,教育生活中,这也应该是为师者与每一个学生真正“遇见”时的开头。为师者具有信任之品格,就不会在与学生初次遇见时,眼神里写着质疑或试探。一旦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质疑或试探,师生之间就筑起了一道心墙,甚至是一道冰墙。可见,信任作为师者的一种品格,是何其重要与宝贵。

信任作为师者品格,首先属于情怀——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信心,迷恋学生的生命成长。情怀是做好一件事的心理和情感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突出的就是情感和情怀的力量。信任作为师者品格,不仅仅是指对某一个具体学生的信任,也不仅仅指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上对学生的信任,而是对教育这一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之事业的信任,进而将这种信任很自然地通过教育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传达出来,“散发”出来,最终成为教师自身的一种气质,成就教师积极的、亲和的、温润的教育气场。

                          http://s13/mw690/001OaP3mzy7jAt5SUeodc&690


信任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教育是情怀的事业,更是一种专业。做好专业工作,就需要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强大的专业能力,仅有情怀是不够的。因此,教育中面向具体学生的信任,不能停留在情怀上,还要在教育行动中从专业角度出发,有策略地运用之,才能发挥信任的育人功能。

首先,信任要以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为基础。在具体的教育行动中,信任不能是盲目的,盲目的信任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对教育对象的不尊重。《花盆里的风信子》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张星不学无术的表现、同学的不待见、老师们的嫌弃。介绍这些内容,不仅是为了说明张星的现状,还隐含了女老师已经调查了解并用心研究了张星的情况。女老师知道张星因为缺失了他人的信任从而也丧失了自信,破罐子破摔,所以才努力寻找契机走进他的心灵。

没有对具体学生的研究和理解,信任就失去了事实基础和方向。学生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出现在具体学生身上的具体问题和造成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教师只有真正看清了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才能判断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信任、需要怎样的信任。对于一个付出了努力还不能取得自己渴望的成绩的学生,教师一味地表现出对其会取得好成绩的信任,可能无法给予学生坚定的信心,甚至还会让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

其次,教育中的信任需要教师付出针对性的、看得见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的行动。信任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传达出来,并让对方感受到;但这种“心领神会”的信任可能会给人带来亲近感和安全感,却不一定能影响人的信念和行为。教育恰恰是以影响、促进人的心灵发展和积极行动为目的的。因此,信任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还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将这种信任深入教育对象的心灵,影响并指导教育对象的行动。女老师不是在带班的第一时间用实际行动来传达对于张星的信任,而是先用花草布置教室,这是铺垫,是策略,让学生先对老师有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教师日常的教育行为,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老师接下来的教育行动就有可能收获到期待中的效果。所以,女老师在张星又一次迟到时,微笑着送给他一盆还是种子的风信子……信任就这样发芽、开花、结果了。

再者,教育中的信任需要通过策略化的方式传递信息。直接告诉学生“我信任你”,这也是在传递信息,但是这种缺乏策略的传递方式,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怀疑或警惕,教育行动会在试探心态下走得磕磕绊绊。一个读到四年级的男孩写字笔画东倒西歪,教师告诉他“我相信你认认真真一定能将字写得工工整整”,这样的信任和鼓励往往收效甚微。如果教师陪着他一起想办法、一起尝试,但是并不通过语言直接传递信任,效果却可能就来得明显了。《花盆里的风信子》中的女老师为张星准备好一盆风信子种子,与先通过语言去征求他的意见,再说一番鼓励的话相比较,那准备好的花盆和种子传递的信任信息和力量就强大得多了。

                  http://s10/mw690/001OaP3mzy7jAtcKmGlc9&690


信任作为一种情感纽带。教育生活中的信任应该是相互的,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也信任教师,这样才能因为信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单向的信任就是一厢情愿,就不可能积极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相互的信任成为师生的情感纽带,从情感上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关注、期待报以积极的回应、回馈有了情感基础。

信任只有是持续的才会真正深入心灵,才会显现出强大的育人功能。如果教师在信任学生时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期望学生很快就能朝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不再信任学生,这样的信任因其短视和功利而丧失了育人功能。要通过信任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教师就要持续地信任具体的学生。信任的具体表现、策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不能因为学生短时间内没有改变、进步,就不再信任。尤其是面对在成长中有各种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明白,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更不能因为学生付出了努力仍然进步不明显而懊恼甚至失望,因为人的有些改变并不是体现在某一件你当下关注的行为或事情上。《花盆里的风信子》中的张星,因为女老师的信任,变得认真了,可成绩依然不理想。但一句“做人的感觉真好”,已经证明了女老师的信任深入了张星的心灵。如果因为张星的成绩仍不理想,女老师就不再信任他,他就可能回到从前,甚至更加“不学无术”。女老师选择了持续的、不计较的信任,对张星的影响深远至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这就是信任作为情感纽带的价值所在。

当然,信任不是万能的。张星的转变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并非所有持续的、不计较的信任都能创造《花盆里的风信子》这样的教育“励志”故事——这一点,作为教育者是应该有理性判断的。这不是教育者放弃信任的理由,而应该启发教育者进一步思考,除了信任,还需要采取怎样智慧的教育行动——信任缺位了,可能任何教育行动都于事无补。(已发《教师博览(原创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