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十三)——构建“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母语课程

标签:
母语教育为儿童全生活着想课程建构探索与实践 |
分类: 语文教学 |
构建“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母语课程
李竹平
【摘要】
母语教育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主阵地,通过母语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与所处世界的多维度联系,为学生拥有在未来社会获得人生幸福并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服务。“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以理念逻辑为基础,科学考虑内容和目标逻辑,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逻辑。“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突破了学科壁垒,坚守了儿童立场,让母语课程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
母语课程
一
学科整合彰显的是对世界的综合性、整体性认知,追求的是知识、技能、情意态度等与生活世界建立联系的本真状态。当我们在分科教学的孤立性思维中认识学科价值时,往往只看到通向一张试卷的狭小空间,不自觉地屏蔽了学科学习与生活世界联系的真实境况。将从学科角度看生活世界与从真实生活的角度看学科学习统一于思维中时,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就在广泛的联系和应用中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否则,辛辛苦苦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就是死知识,技能就是假技能。从这一观点来看,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执着于本体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本体性知识技能之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那些知识技能就疏离了生活世界,变得僵化无趣甚至无用了。
语文学习属于母语教育。何为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言或某一种方言。”也就是说,母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就听到并学习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自然习得、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母语就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之舟,甚至可以说母语就是生命穿越时间长河,甫一诞生就相遇的整个世界。自然习得的主要是母语的操作功能,审美和创造功能往往需要通过精心规划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母语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母语及其蕴含的全部意义的代代传承。在中华民族的语境下,我们所说的母语教育就是将汉语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精神涵养等,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下去,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传统语境中的“语文教学”只有还原为母语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才是全面的、多元的、完整的,才不会导致“本体性知识技能”与精神、文化和思维的疏离。这一点,叶圣陶先生在近百年前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来了。
1922年1月20日的《教育杂志》14卷1号上发表了叶圣陶先生的《小学国文教授诸问题》一文,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叶老的阅读教学思想,也集中体现了他对母语教育的深刻认识和科学主张。他在文章中指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我常有一种空想,以为学科的分开独立,不适宜于小学教育。因为分开独立,易于忘却何所需此科;全部所习,复难得有统贯的精神;徒使学童入于偏而不全、碎屑而遗大体之途。理想的办法,最好不分学科,无所谓授课与下课的时间,唯令学童的全生活浸润在发生需求、努力学习的境遇里。……一切学科所以有学习的必要,就因为吾人处于必要那些学科的境遇里。担任国文教授的教师啊,你们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即为国文教授的奏功着想,也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引导,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单言国文教授,教师决不欲勉强教学童以国文,须待他们有记录、发表、诵读、参考的需要时,然后教他们以国文。果真如此,成功的把握已有十之六七。”不难发现,我们现在提倡的学科整合思想、儿童立场的课程建设,在这段话里都已经说得很清晰透彻了。
正是受叶圣陶先生母语教育思想的启发和指引,我开始了“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二
“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课程的构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立足于相互联系的“全生活”“境遇”,通过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拥有在未来社会获得人生幸福并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服务。这样的课程,理念逻辑来自于对人与世界如何建立积极联系的认识和思考。万物关联,相辅相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相互割裂的学科眼光,而是整体的、综合的、联系的眼光。母语学习无论是自然习得的状态还是精心组织规划的课程生活,都应该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本真状态相一致,这样才能使得母语学习拥有“统贯的精神”,契合生活的需要和真实。“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要遵循的第二个逻辑是内容和目标逻辑,也就是基于标准的语文学科自身的逻辑。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无论使用怎样的教材或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的本体性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言语思维的发展,始终贯穿其中,不能缺位,不能杂乱无章。与理念逻辑和目标内容逻辑紧密关联,对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组织发生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成长逻辑,也就是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境遇里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以及认知、思维水平发展的现状和规律等,呈现的是真真切切的儿童立场。
理念逻辑解决的是课程终极目标定位问题,也就是母语课程到底要指向怎样的培养目标,它对核心素养的落地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责。母语教育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主阵地。创造多学科自然融合的教室生活,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灵,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言语能力、批判思维、母语情怀和文化审美,是母语课程应然的追求。内容和目标逻辑解决的是课程如何编织具体的语文学科本体性目标内容,如在什么时候学习掌握哪些字词、句式,习得哪些读写策略,言语思维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运用具体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哪种类别、层次的问题等。成长逻辑对母语课程的组织形态、主题选择、“境遇”创设等提出了要求。例如,如果从《翠鸟》这样一篇算得上经典的文章出发,为三年级的孩子进行具体的母语课程的建构,我们就要考虑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背景作为支撑,才会主动参与课程生活的创造。把课文的研读放在对春天鸟儿的观察、研究的背景下,以“一鸟一春天”为主题,组织设计多维拓展式的课程生活就成为儿童立场的选择。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突破学科壁垒,以联系的眼光看待母语学习,让母语学习真正回归生活,融入生活,创造生活。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母语,却要关起门来,在一本教材里,一篇篇课文里汲取她丰富的营养,只能是奢望而已。“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将母语学习与真实的生活境遇紧密联系起来,创造一段与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的、多学科关联的课程生活,突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自自然然的学科融合,让学生感受到母语学习是真正回归生活并创造生活的学习活动。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从语文本体性知识和能力目标出发,认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再体会山水的特点及其表现描写山水特点的写法,对于学生来说,与生活是隔的,没有需要也就缺乏兴趣和内动力。如果以《桂林山水》为起点,构建主题为“跟着美文去旅行”的课程,将适合学生阅读的、描写全国各处美景的文章组织起来,设计跨学科的、多维拓展式的学习活动,课程就变得有意思了。我们可以开展边读文章边在地图上找景点、规划暑期旅行路线图、探究自然景观形成原因、推介自己游览过的自然景观、欣赏并学习风景画等活动,各项相互联系的活动为学生的母语学习创设了特定的“境遇”,读写目标也变成了学生生活创造的需要。再例如,学习现代诗《龙》,构建“中国龙文化”课程,以母语学习为中心,拓展有关龙文化的探究以及相关的音乐、美术活动,创造一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课程生活,学生学得有味,所得更加丰富深刻。这种从一篇经典文本的出发进行多维拓展,从不同维度建构“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发展“联系”的观点,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全面发展。
第二,坚守儿童立场,以儿童为中心构建课程生活,让课程生活始终为儿童的成长服务。
“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始终以儿童为中心,建构有联系的课程生活,提升学生的母语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儿童的心灵”(叶圣陶语)。我们在四年级上学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构建了“十岁的天空”主题课程。课程内容分为探索身体、童事童趣、成长启示、感悟亲情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以说明性文本、资料性文本为主,后面的三个板块有绘本故事、散文、小说、图文笔记等多种文本样式,其中经典作品占2/3以上。这些经典文本不仅是母语学习的典范,还是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触发器,蕴含有多方面的学习价值。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不仅可以延伸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观看电影《城南旧事》,还可以链接歌曲《梦驼铃》,进行艺术比较和欣赏等。探索身体部分,将应用型文体的学习与探索身体成长变化的活动融为一体,课程以母语为中心,拓展关联科学、数学、美术等,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学生生活需要的,成为了一段时间里生活中真实的一部分。项目式的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上的生活化、学科整合,使每个板块的学习成为教室生活的阶段性主题,儿童立场贯穿始终,自然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第三,课程逻辑清晰,既不忘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又避免了狭隘的语文本位思想,让母语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清晰的课程逻辑,保证了具体课程的建构目标科学合理。他有别于大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或项目学习,而是围绕母语学习这一中心进行课程的创建和实施。他不仅没有忽视母语学习的目标,而且使得母语学习自然而然拥有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境遇”——“……不为学校有国文科而教授国文;宜为学童特设境遇,引起他们的需要、他们学习国文的动机,而后教授国文。”丰富多彩的课程生活,在避免狭隘的语文本位思想的同时,还能通过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发展学生的心灵”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那么,在目前分科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实践“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呢?
一、发掘经典文本的课程价值,构建多维拓展式的课程。
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当中,都有很多经典文本,这些文本不仅自身是母语学习的典范,还可以从中重新提炼出合适的文化或生活主题,构建整合式的、开放的母语教育课程。下面以六年级教材中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为例,探讨可以创造怎样的母语课程和教室生活。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以教师为主角的回忆性散文,既有特定的故事,又蕴含有特定的文化意象——风筝。先看故事。苏叔阳的刘老师给予学生的精神财富让苏叔阳们终生受用,其他人笔下的老师形象又是怎样的呢?这就很自然地拓展到小学语文课本上很多关于教师的文本,如《一个这样的老师》《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师恩难忘》《我的启蒙老师》等。这些文本在主题内容上有哪些共通之处?它们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表达策略上,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到结构特点、细节描写等,又有哪些异同?这样,母语学习就不会囿于《理想的风筝》这一文本本身,而是面向一组文本,并经由这些文本的阅读,激活学生对自己曾经认识和熟悉的教师的回忆,并运用从这一组文本中习得的表达策略进行属于自己的故事书写和表达。
再看文化意象。“风筝”的意象特征是很鲜明的,“放飞风筝,放飞理想”,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共同的言语和精神密码。从意象维度拓展,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围绕风筝的起源与发展、风筝文化、风筝与理想等主题开展拓展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然后再回归文本的阅读分享,阅读就拥有了丰厚的生活和知识背景。接着,有关风筝的古诗词很自然地成为了拓展的一个维度。再接着是聚焦“风筝的故事”——每个人各不相同的经历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风筝的故事”,这些故事表达的思想情感会是一样的吗?正如学生们自己的“风筝的故事”与苏叔阳的是不同的,其他作家笔下的风筝故事也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样,鲁迅的《风筝》、朱成玉的《风筝的心》、王安忆的《风筝》成为了另一个维度的拓展,一起读过《理想的风筝》,再对比着读一读这三篇文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风筝的故事”。第四个维度是艺术和生活,可以利用一天时间,让孩子们绘风筝(制作风筝)、放风筝,唱着有关风筝的歌曲。
二、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自主构建主题课程
强调语文是母语课程,就是因为母语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她无处不在,且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极其深刻。这告诉我们,母语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一名对学生成长充满关切的语文教师,要有敢于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进行母语课程重构的勇气,要主动提高课程重构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开始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尝试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自己认识自然和与自然相处的姿态。这时候,就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立足“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课程理念,创建母语课程。我们在“联系”的观点下,构建了四个板块的课程内容。第一个板块着眼于人在自然中的诗意栖居,选择表现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文本,唤醒或对接孩子们对自然馈赠的美好体验和感悟,为接下来从不同角度认识、探索自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奠定最真切的情感基础。第二个板块立足于对身边自然物象的探索和认知,主要选择说明性文本和图文形式的自然笔记。文本尽量选自经典的自然科学书籍,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巴勒斯的《飞禽记》等,用自自然然拓展延伸的整本书阅读激发孩子们自己的探索兴趣和实践行动。在这个板块开始引入有关自然的电影或纪录片,如《亚马逊萌猴奇遇记》等,通过视觉影像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感知,引发思考。第三板块着眼于引导学生反思人对自然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感知自然和人类活动、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文本选择做到故事性和纪实性相结合,如《只有一个地球》《自然之道》《寂静的春天》等。第四板块很自然地就是人们积极探索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文本,引导孩子们从小用行动来关心自然,促进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绿色千岛湖》《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自主建构的母语课程既要考虑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适切目标,还应有成长价值,有人文情怀,能启蒙儿童的社会关切。
三、科学构建故事课程
故事是母语传承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应该关注故事的母语学习价值,精心选择故事,上好故事课,开好“故事会”。
我的经验有二。一是探索和实践故事听读课程,二是开故事会。故事听读课程,选择具有多维学习价值的故事文本,运用教师读,学生听的方式展开。从课程意义上来说,“故事”并不仅仅指的是有情节的文本内容,还是一种课堂生活形态,一种诠释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故事听读过程中,教师运用停顿、提问、重复等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故事,实现培养语感、建构情节、发展思维的课程目标。故事会指的是师生围坐在一起,由教师或学生为大家朗读长篇小说,轻松自然地分享故事带来的丰富体验。故事是人类生命叙事的一种方式,让故事重回课堂,用最简单、朴实的方式还原了母语传承的亲切姿态,契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诉求,应该成为母语课程的一部分。当故事课程与读写训练结合的时候,它就为学生自己的故事讲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促进学生成为具有个性的故事讲述者。
语文的天地与生活的天地一样广阔,语文教育的探索还在继续。“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课程建设,应该还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形式,为学生的成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本文已发《教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