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生成

(2010-06-09 11:03:18)
标签:

原创

乱弹

生成

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生成

  要使生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向学习目标的一把金钥匙,成为引领学生享受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使课堂因生成而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就必须对生成的内涵有正确而深刻的把握。

  究竟什么是生成?生成,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教育大词典》第五卷)。这里认为,学习过程即生成的过程。 王尚文先生认为:“‘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这些都说明了生成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结合诸多观点和认识,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中的生成应该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1、目标指向性,生成必须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为目标意义的建构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2、过程性,教学活动本身即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成长的过程。3、多元性,参与动态生成过程的主体是充满生命多样性的学生,这决定了意义获得和自主建构的多元性,即生成的方式和结果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

  在把握了生成的内涵之后,不难发现,将生成摆在与预设相对立的位置上是失之偏颇的。不曾预约的精彩只是生成的一种形态,我们不防称之为非预设性生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实现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引导学生生成自主的意义建构,这可称之为基于预设的生成。它是课堂生成的主旋律。

  两种形态的生成都需要教师运用教学的智慧,使其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最佳的生命成长。

  一、  基于预设的生成——运筹帷幄的智慧。

  对于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而言,要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预则立,不预则废。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是顺利落实学习目标的前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怎样生成和生成什么,这个朝向目标的路径是预设的主要对象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预设就是为了生成。教师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预设时,必须与文本、学生等进行深入缜密的先期对话,考虑的应该是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会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怎样具体的形式和状态,对话会朝着怎样的方面深入下去,又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出现,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并如何调整策略等等。预设越周密,考虑越细致,课堂教学活动就会越顺利,通向目标的路径就会越宽广,对课堂的动态生成的驾驭就会越轻松。几乎所有真正成功的课堂都是预约的精彩。

  约会精彩,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生、文本以及课堂动态具有运筹帷幄的智慧——预设价值需求下的,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生成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预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形式,生成学生乐学爱学的心理氛围;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生成个性化的体验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其课堂对话遗世独立,爱恨满园,令人目眩神迷,心神俱醉,其生成之精彩正是缘于他在课前进行了周全精致的预设。其课堂对话正是按照他课前精心撰写的构想所预设的那样,从揭题导入,奠定基调整体感知,敏化感悟,从拓展背景,加深理解情境写话,激荡感情,既步步深入,又了无痕迹,课堂生成,如诗如梦。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在评价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说:老师的教学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一是孙老师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认真研究、开掘文本的教育教学资源;二是认真研究了学生。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教学的基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所未,而且教前充分估计了学生经过努力可能达及的水准,使教学预设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具有实效性;三是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凭鱼跃、任鸟飞的广阔空间。由此看来,基于预设的生成,正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所指,是成功课堂的本真追求。唯有运筹帷幄,才能成竹在胸,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情广场,诗意殿堂。

  二、非预设性生成——随机应变的智慧

  动态的课堂,既有规律可循,又常旁生枝节。也就是说,无论预设如何周全,也无法避免会有意外外发生。这意外是不是生成?当然是。它的出现其实并非空穴来风,有可能是基于预设的生成的再生成,有可能是缘自对课堂对话中某个具体话题的直觉,也有可能真的是一种课堂意外。这类非预设性的生成,就其原始状态而言,突出的特征就是即时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善于判断和取舍,更要善于应对和运用。这需要处变不惊的素质,随机应变的智慧。

  面对意外生成,教师要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坐标正确把握。把握得好,运用精当,就会成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使课堂因之而精彩;把握不好,运用不当,就会偏离教学目标,表面精彩,实则离谱。

  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的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了小男孩的表现,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一会儿,小手林立,孩子们的答案表达方式和具体语言不同,但都朝着一个方向:“‘会想,小男孩说的没错哇,救一条鱼是一条鱼。然后,也捡起来,将小鱼一条一条地扔回大海。突然,不同的声音出现了:“‘也许会想,这个小男孩多傻呀。为什么不将这些小鱼捡回家呢?教室里沸腾起来:是呀,鱼本来就是吃的嘛。”“自己一家人吃不完,还可以送给左邻右舍。”……面对这样意外的生成,若默认其言之有理,或更有甚者,为追求多元,报以赞许,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精彩,而是败笔。教师应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发,引导学生:哪种做法是善良的,让人感动的,充满诗意的?

  一位老师在执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引导学生创造角色,使学生在新的角色体验中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感情,并从中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正当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时,一只小狗进来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小狗身上。老师稍一愣,马上故作神秘状,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只可爱的小狗为什么进来吗?学生登大了眼睛,老师接着说:它是来向小鹿表示感谢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来了精神:为什么呀?”“因为小鹿的玫瑰花呀!小朋友们,你们能想出小狗与小鹿的玫瑰花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现在它来向小鹿表示感谢,会怎么说呢?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学生稍作思索后,就热热闹闹地说开了。瞧,一只不请自入的小狗成了课文中的一个新角色,成了通向教学目标的一个亮点,不得不让人佩服教师捕捉教学资源,随机应变,精彩生成的睿智。以上案例还揭示了一点:非预设性生成,并非是完全抛开了预设的天马行空,它的产生不曾预约,它的展开却必须循着预设的目标指向和价值需求。

  课程有其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教学活动必须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离不开科学、周到的预设。预设乃生成之基。课堂生成若背离了教学目标和价值需求,就不可能成就精彩。只有精心预设,才会有精彩生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