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皖水畔人刀客
皖水畔人刀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77
  • 关注人气:5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知诗意 品味诗美 领悟诗情

(2009-11-15 11:37:20)
标签:

教育

 

感知诗意 品味诗美 领悟诗情

李竹平

古诗,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艺术魅力如千年陈酿浓郁芬芳,其文化价值无可比拟。读之诵之,甘之如饴;诵之吟之,怡情悦性。因为, 它是诗,亦是画,是曲,更是一种生活,诗意的生活。古诗的阅读,会使人变得崇高,变得淳朴,变得博大,变得灵动。因此,关于我们的母语教育,有人提出了“诗教”的观点。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着古诗文化,从古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拥有在诗意中成长的美好时光呢?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实现“诗教”的任务。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让古诗真正滋润学生的心田,丰润学生的生命,课堂上就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感知诗意

感知诗意就是了解古诗大意,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且是必须认认真真对待,扎扎实实引导的一步。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所以,古诗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古诗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具体策略帮助学生感知诗意。例如,教学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在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后,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外,还要引导学生找一找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并结合插图理解诗意,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因为古诗多以意境取胜,其妙处往往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曾有人提出古诗教学要避免解词析句。事实上,这种提法有失偏颇。感知诗意是进一步品味诗美、领悟诗情的基础。如果连诗句的大意都不甚了了,也就谈不上品味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和领悟古诗表达的美好情感。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古诗教学要避免单纯地解词析句”。也就是说,古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解词析句上。

、品味诗美

品味诗美,主要指的是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特色是形成其独特意境的基础。境由心生,但需“言”造。古诗的语言美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词之妙,贵为诗眼或句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种是组合之妙,有词语对仗,动静结合,远近呼应,虚实相生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的以动衬静和词语的两两相对。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古诗的语言美。例如,教学高鼎的《村居》,在学生了解诗句大意后,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最能突出春光无限的词——醉。一“醉”字在赋予杨柳灵性的同时,更把那无限春光衬托得淋漓尽致。品味着这个“醉”字,看到了杨柳醉在春烟中,也使读者醉在了诗句中。经历了这样的品味之旅,古诗的语言美,学生当心领神会了。

古诗的音乐美指的是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平仄和押韵,朗读起来平仄交错,跌宕起伏,韵脚整齐,琅琅上口,让人感受到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准诗句的节奏,正确把握停顿。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蓟北,初闻/涕泪//衣裳。却看/妻子//何在,漫卷/诗书//欲狂。白日/放歌//纵酒,青春/作伴//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同时,读准诗句的节奏,还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让节奏和韵律整合,便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在此基础上结合对诗歌语言美的品味,品中读,读中品,沉潜反复,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和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领悟诗情
    “诗言志,歌言情。”领悟诗情指的是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感知诗意是对诗歌内容浅层次的领会,品味诗美是对诗歌表达形式的(语言与韵律)初步内化,而要真正地走进古诗的氛围中,还必须更深入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抒发的胸臆。例如,《村居》中被真正陶醉的是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杜甫为什么“喜欲狂”?联系诗人创作的背景,诗人的形象便从诗句中走了出来,面对面地与读者对话了。此时再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描写的内容,进一步彰显诗歌的意象,丰富联想和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然后再反复诵读,诗歌的内容美、语言美、音乐美、情感美便会在学生的心领神会中整合,营造出让人荡气回肠的意境来,学生的心就沉浸于浓浓的诗意之中了。

需要强调的是,古诗教学中,踏踏实实地奏好感知诗意、品味诗美、领悟诗情这三部曲,是使学生爱上古诗,使学生的心灵浸润在古诗的浓郁芬芳中的保证。而在课堂上将这三部曲整合成完整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读”字,它们对应于循序渐进的几个读的层次——以通读为基础,感知诗意得细读,品味诗美需品读,领悟诗情要诵读。以读为本是学习诗歌的不二法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