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诗意 品味诗美 领悟诗情
(2009-11-15 11:37:20)
标签:
教育 |
感知诗意
李竹平
古诗,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艺术魅力如千年陈酿浓郁芬芳,其文化价值无可比拟。读之诵之,甘之如饴;诵之吟之,怡情悦性。因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古诗教学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让古诗真正滋润学生的心田,丰润学生的生命,课堂上就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感知诗意
感知诗意就是了解古诗大意,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且是必须认认真真对待,扎扎实实引导的一步。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所以,古诗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古诗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具体策略帮助学生感知诗意。例如,教学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在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后,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外,还要引导学生找一找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并结合插图理解诗意,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因为古诗多以意境取胜,其妙处往往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曾有人提出古诗教学要避免解词析句。事实上,这种提法有失偏颇。感知诗意是进一步品味诗美、领悟诗情的基础。如果连诗句的大意都不甚了了,也就谈不上品味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和领悟古诗表达的美好情感。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古诗教学要避免单纯地解词析句”。也就是说,古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解词析句上。
二、品味诗美
品味诗美,主要指的是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特色是形成其独特意境的基础。境由心生,但需“言”造。古诗的语言美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词之妙,贵为诗眼或句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一种是组合之妙,有词语对仗,动静结合,远近呼应,虚实相生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的以动衬静和词语的两两相对。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古诗的语言美。例如,教学高鼎的《村居》,在学生了解诗句大意后,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最能突出春光无限的词——醉。一“醉”字在赋予杨柳灵性的同时,更把那无限春光衬托得淋漓尽致。品味着这个“醉”字,看到了杨柳醉在春烟中,也使读者醉在了诗句中。经历了这样的品味之旅,古诗的语言美,学生当心领神会了。
古诗的音乐美指的是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平仄和押韵,朗读起来平仄交错,跌宕起伏,韵脚整齐,琅琅上口,让人感受到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准诗句的节奏,正确把握停顿。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同时,读准诗句的节奏,还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让节奏和韵律整合,便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在此基础上结合对诗歌语言美的品味,品中读,读中品,沉潜反复,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和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古诗教学中,踏踏实实地奏好感知诗意、品味诗美、领悟诗情这三部曲,是使学生爱上古诗,使学生的心灵浸润在古诗的浓郁芬芳中的保证。而在课堂上将这三部曲整合成完整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读”字,它们对应于循序渐进的几个读的层次——以通读为基础,感知诗意得细读,品味诗美需品读,领悟诗情要诵读。以读为本是学习诗歌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