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二)
(2011-07-02 05:51:32)
标签:
杂谈 |
失败是失败之母
人生如股市,有的人走在牛市通道上,而另有一部分人则走在熊市下降的通道上。
在牛市通道中的投资者,有的人飞黄腾达,体验着“成功是成功之母”的喜悦,而处于熊市通道上的人,也有不断咀嚼着“失败是失败之母”的痛苦,甚至有人倾家荡产丢性命。
中国足球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吗?
虽是两种极端,但这确实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马晓春九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围棋领军人物,曾创下中国围棋“名人战”无人伦比的13连胜纪录,应该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楷模,但不幸的是马名人也是一个“从失败走向失败”的样榜,且他的失败更具有教育人的价值。
马晓春九段,是围棋界公认的天才,在藤泽秀行心目中,世界围棋以棋才论,一个是曹熏铉,另一个就是马晓春。1995年马晓春一鸣惊人地夺得两个世界冠军,为中国围棋实现了世界冠军零的突破。这期间正是马晓春棋艺爆发的高潮期,当人们预测马晓春一马平川、一骑绝尘地要开创一个马的时代时,马却重重地跌倒了,且从此由“由失败走向失败”,这让当时多少人为此扼腕叹息过。
马在1996年至1999年与李昌镐的巅峰对决中,十几次被李昌镐击倒。很多棋都是大好形势被逆转,最后李昌镐半目胜,而番棋决战,无论马晓春先赢还是先输,最后结果都是输。这是什么原因呢?
马晓春自己曾有感触的说:“那一次比赛,如果胜方是我,后面的比赛就难说了。也许李会有些没底。。。。。。”马还在很多次采访中说到他输李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开始输给他了”,如何解读马晓春的这句话,我认为大有文章。
首先是马晓春引燃了“失败是失败之母”的引子,马晓春很迷信,一种宿命论让马丧失了自信心,不与命运抗争而接受了屈从,这不仅使马失去君临天下的机会,也使中国围棋蒙受很大损失。中国围棋几十年来受国了韩国的压制,其本质上就是三个领军人物没有擎起必胜的大旗,聂卫平VS曹熏铉,马晓春VS李昌镐,古力VS李世石。聂卫平是在国内渐被马追赶或已取代的环境下与国际高手抗争的,棋艺其实已经在走向下坡路,而最后一根压死聂的稻草,就是马从聂手上夺走第6届东洋证卷杯冠军。古力人戏称古大力,人如其名,力大无比。但古的势大力从不仅表现在围棋的攻击中,在足球上甚至酒席上都要力拚一切,古虽有力拔千钧,但着力不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会渐渐暗淡下去。但马的棋才轻灵漂逸,透着内涵的妖气使人欣赏不绝。马的业绩在国际上并没有充分展现并过早坠落,这才是围棋的遗憾之处。
马晓春从失败走向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敬业精神不足。有人问他:吴清源以棋为命,你只是以棋为棋,你觉得这说法对你合适吗?马说: “围棋只是我的工作。我从小就不是用功型的人。即便用功,那也是一个时期,我觉得需要。”,我不知道这是马炫耀自己的聪明还是他真实的写照。马晓春在2001年开始大崩溃,成绩直线下降,很快失去了在一线的竞争力。什么原因让他变得如此呢?主要原因当然是不用功,马晓春注定不是曹熏铉、李昌镐、李世石,用马自己的话来说,他从来没喜欢过围棋,一旦竞技心失去,荒废棋业是很正常的。
马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失去平常心。在2000年的春兰杯决赛上,马晓春输给王立诚后拒绝领奖,甚至想拒绝以后的春兰杯,而且类似的争端在其它场合也时常发生。从中可以看出,马的失利使自己失去了平常心,喜欢怨天忧人。人没有什么输不起的,只有放平了心态,低调地进行训练比赛,埋头苦干、卧薪尝胆,才可能不断突破自我,征服一个个新的高峰。平常心就是既不自命清高,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吹毛求疵,也不委曲求全。而在这方面马晓春确实需要修炼。
也许是个性使然,马晓春并没有从围棋中走进更高的境界,从马晓春的车祸事件中,从马晓春的离婚风波中,从马晓春与聂卫平的言语冲突中,从马晓春在国家队总教头落选中,我们发现才华横溢不是成功的唯一砝码,在人生关键的点上若不能够举重若轻,失败者在失败中丧失斗志,而又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或不能与时俱进的改变自己什么,今后就可能永远失败。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常看到“失败是失败之母”的很多事例,有的差生从幼儿园一直到中学毕业,从没成功过。可以说他们是学习中的一个失败者,日复一日的在厌学情境中扭曲的成长着,这对于某些人的人生确是“残酷无情”,教育价值何言?人生价值何言?社会价值何言?这很值得教育界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