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引导游客至献亭
献亭,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给城隍神祭祀、献供的地方。每逢四月十五城隍庙会期间,乡绅社首,善男信女在这里顶礼膜拜,祈求城隍老爷保佑。这也是献亭又名献庭和拜亭的原因。古代的民众最讲究礼仪和形式,祭祀神仙尤为隆重,每一个庙都有它的祭神仪式,献亭就是体现这种形式的场所。供品是供神仙享用的物质粮食,那么乐舞则是精神食粮的体现,供盏
以及伴随的乐舞表演主要在献亭内举行。
献殿北对正殿,南面戏楼,四面不设墙,地势又高,同时是庙内最佳的观赏戏曲表演的位置。有时候,当献演完毕时,部分有头脸的乡绅或社首还可坐在献殿内观戏。
献亭建于高0.5米的青石台基上,平面方形,由十八根柱组成,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间架全开放式,梁架结构六椽栿,前檐柱头斗栱五踩双下昂,两侧出斜栱,前檐共有十一攒斗栱。柱间兰额单薄,柱上平板枋厚重,均四面出头相交,四角的雀替简洁彩饰。屋顶单檐歇山顶,琉璃屋面。
献亭内:
1,石供桌,青石质,长157厘米,宽71厘米,高68厘米。桌子四周刻有龙、牛、牡丹等图案。刻有“大明嘉靖二十三年夏五月初八吉日城隍庙前石棹一张永远供奉”和“感颂圣恩
传颂祈福”等。是庙内有关城隍庙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2,明代青铜熏炉,献亭上原来有明代青铜熏炉四尊,据城隍庙附近的老者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庙内的铜像、铜钟、铜狮被庙主捐给抗日部队的军工厂,仅留一对青铜熏炉埋入院内。1985年维修中院时,挖消防井恰巧挖到,展示于献亭中,因维修,现保存在库房。
青铜熏炉,通高1.6米,三足,圜腹,有盖,盖上铸兽形钮,做工精致。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熏炉上的兽钮为饕餮,喜欢饮食。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献亭西侧:
1,八卦钟,有人说是来自城区景家庄的宗教寺内,也有说来自黄碾的庙内。钟上有题记标明为明崇祯八年(1635)铸造。钟身分为三格,第一格刻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既表达了忠君的思想,又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第二格记述了铸钟的经过和捐款人的姓名;第三格是几组吉祥图案,有龙凤、鹿麒麟、菊花、芙蓉等,象征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最下面八个角均刻有卦文,这就是“八卦钟”得名的由来。八卦钟上的钟钮为蒲牢。相传蒲牢是龙的九子之一,性格刚强,声音洪亮,为了让钟的声音洪亮厚重,就把蒲牢作为钟钮装饰。
2,《重修潞安府城隍庙》,青石质,长宽厘米。
碑文为“粤稽城隍神祀于三国,祠于唐,天下通祀于宋,潞安府庙则创于元而续修于明,祭享悉如其仪我朝怀柔百神,损益茜制,遇春秋仲月祭,云雨风雷之期,山川左而,
左焉,若守士官履任暨月朔望则拜神于庭,若节令群厉之祭则有司循古事具牲醴羹饭奉神于城北之坛宣,诏旨致祭飨神,实控坛长而衡善恶之报也于神,其鉴诸幽者也。然而雨霪旱亢则祷于神,蟥飞虫蠕则告于神,天札疚疠之走望于神,即郡人士雀角众牙或不状于官。而一旦蠲其柱抑亦或口口神而并归其德,于神于口神,鉴诸幽而尤,能卫阳世,神之德其盛意哉,庙有正殿,有寝宫,有配殿,有角殿,有廊庑楼台,有门坊垣辟咐二然口,二然以崇以闳,有严有翼,神之格与是而享于是也,固其宜也第,自乾隆甲午茸新,而后今六十年上雨口风口就颓圮瞻拜之下隐,然忧之乃谋之郡口士口曰是可率茜章也是无容乞。……”。碑阴为布施名单。这是考证潞安府城隍庙建筑历史最完整的事物资料。
献亭东侧:
1,唐碑,立于献亭东侧。我市南郊出土。青石质,通高厘米。碑文记载了唐贞观元年间(756-904),潞州籍将军刘无和生平。刘元和祖籍江苏沛县,汉高祖刘邦后裔,当时为一藩镇都虞侯,因战功卓著,后授封为右厢兵马使加光禄大夫,贞元七年殒,春秋六九。晚唐政局混乱,碑文没有刻完就匆匆埋入地下,整碑保存完好。
六、引导游客至中大殿
中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方形柱础,青石质。檐柱、内柱均为石制抹棱小八角方柱。檐柱柱升起与柱侧角明显,除当心间外都向两个方向有侧脚,柱头卷刹显著。柱间阑额连接,至转角处阑额不出头,上施普柏枋一道。前檐斗拱六铺作重拱计心造,斗拱外出三昂无杪,昂头里转三杪偷心造,前后檐柱头铺作承托六椽栿。后檐重拱计心造,斗拱外出二昂无杪,后尾斜向直托四椽栿下的攀间斗拱,其上无耍头,真昂下为苍率。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内柱四根。减柱、移柱造增加了建筑的空间,一定程度上还节省了原材料,这是建筑史的一个创举。梁架结构六椽栿对后乳栿,用材简洁硕大。殿内后檐金柱支撑大内额,四椽栿后檐出华拱头,置捧节令拱托随槫枋及中平槫,四椽栿之上设蜀柱,合踏,柱头设捧节令拱一道,承托攀间枋和上平槫。前檐装修当心间次间各设五抹隔扇四页,稍间置破直棂窗;后檐明间辟门,装五抹隔扇四页。金元时期,战争连绵,民不聊生,就连修庙也开始勤俭节约。金元时期的用材多粗犷,好多梁架未加砍凿,中大殿也不例外,直径70多厘米的粗细不一,弯弯曲曲,一种原木的本色,外表涂一层桐油即可,全不像明清的华丽和富贵。屋顶单檐悬山顶,琉璃屋面,屋面举折平缓,琉璃脊饰有确切的记年为明弘治年间阳城人烧造的琉璃。
中大殿西侧稍间窗下镶嵌《重整乡绅社记》碑碣一方,内容为:
潞安府城隍庙内有西廊有官庭为乡社所,每逢四月十五日神诞致祭献。战从前乃余堂叔李勤堂与刘炤共劝社事出名帖聊客会社所,由来也造后庙宇敞壤社事逐寝及马太守捐资修葺与道光十四年甲午冬工,竣焕然新。次岁奉太守面谕朱少府邀请社首复起社事刘炤之后人,不随余堂务李锷独力难辨公邀王廷楫王弼臣()烁,诸公协力起社至历年夏。诸公又协与整理及问社具毫无每因厨用器用具以及磁碗杯盘难借逐生赁用殊多旷费旋有郡城西街人杨本光施房契一张共借钱一百一十五千禀县讯追与丁未孟夏戊甲季春泾姚少府周全数折仪得钱五十五千余因以此项置()权棹椅板凳磁器等物核计不敷劝幕佈施卖辨始得完全以便将来辨理社事置此物件准备社用不许社首暨主持人等擅借出庙使用如有私为毁坏者禀官究令购補以期时。
咸丰元年四月余旦
职元李键撰
生李凝请书
所有布施姓名并社置器物列表。
现在的中大殿新塑城隍办公场景。
城隍原本只是保护身家性命的城墙,最初人们对于城隍的崇拜是出于对城隍的感恩。但随着时代的改变与其它宗教的陆续兴起融合,城隍的神格不仅改变,而且被赋予了其他更多的神职。道教将城隍的神职加以概括: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又称其属下有十八判官、分掌人之生死疾疫、福寿报应等事。
著名宋史专家程民生先生在《神人同居的世界》一书中讲得更为生动:“起初,它不过是城隍自然防御功能的神化,扮演着城防司令的角色。对外负责防守,对内负责治安,俨然一介武夫。后来,又发展为防水止旱,有水神属性;治病止疫,有医神属性;判断生死,有阎王属性,几乎是万能之神了!”两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城隍成了一个古老的坐镇各地城池的全能神明,主管城市阴阳两界的“全能市长”。
城隍从民间信仰的城池守护神升级为监察阴阳二界,在阳间司惩凶罚恶导正社会风气之职。在阴间则专司人间善恶之记录、通报、审判、移送之职。有点类似人间之警察、检查官及法官的综合体。遇有善事则通报天庭;遇有恶事则通报地府。用现在的话说,城隍从此拥有了监察腐败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虚拟权力。
那么,城隍完成如此多的神务,自然必须要拥有的众多部下:
1,文判官、武判官:
文判官相当于法院的书记官,调查人的志行善恶及寿夭,书写判文或检阅记录。通常是温文儒雅的样子,大笔一挥,许多鬼魂的命运,就从此设定。
武判官就是在文判官判决之后,负责执行犯人应得的罪行。手执狼牙棒,一副要痛惩恶人的模样。
2,牛、马将军:
即牛头,马面两位将军,本来是阎罗王的部下,在阴间奈河桥两侧负责监视的卫兵,遇有恶人通过便将之推落桥下。
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古今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佛教传入中国后,牛头马面之说便在民间流传,被道教吸收,并充当了阎罗王及判官的爪牙。现在很少在佛寺见到牛头马面,反而常见于城隍庙、东岳庙、阎王庙等。
3,延寿司、速报司、纠察司、罚恶司、增禄司、奖善司合称为六神爷。
其职务加名称所示。比如奖善司:执掌善薄,身着绿袍,笑容可掬。生前行善小鬼全部由他安排,根据生前行善程度大小、多少予以奖赏。在六道轮回中,或登天成神,或投胎做人,只须在梦婆处喝一碗迷魂茶,忘却生前恩怨,即可重食人间烟火。罚恶司:身着紫袍,怒目圆睁。双唇紧闭,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凡来报到的鬼魂,先经孽镜台前映照,显明善恶、区分好坏。生前作恶的坏鬼全部由他处置,他根据阎罗王的“四不四无”原则量刑,四不——不忠、不孝、不悌、不信;四无——无礼、无义、无廉、无耻,轻罪轻罚,重罪重罚,再交阴差送到罚恶刑台上,送往十八层地狱,直到刑满,再交轮回殿,拉去变牛变马,变虫变狗等等,重返阳世。纠察司:双目如电,刚直不阿,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其职责是让善者得到善报,好事得到弘扬,使恶者受到应得的惩处,并为冤者平反昭雪。
4,范,谢将军:
即范无救(人称八爷)与谢必安(人称七爷)。负责检举恶人,押解至法庭。七爷、八爷是城隍等寺庙不可或缺的要角。凡是城隍出巡赛会,必为行列的最前端。七爷八爷又叫长爷短爷(高爷矮爷),又叫黑白无常鬼,习惯上又称为谢、范二将军,从祀在城隍庙,专押解人犯去神祗前审判。
七爷姓谢,名必安,因为他身高脸黑,所以有长爷及黑无常的称呼。八爷姓范,名无救,因为他身矮脸白,所以又称为短爷及白无常。
据说,他们都是中国福建闽县人,自幼结义,情同手足。有一天,相偕走至南台桥下,天将下雨,七爷要八爷稍待,回家拿伞,岂料七爷走后,雷雨倾盆,河水暴涨,八爷不愿失约,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爷取伞赶来,八爷已失踪,七爷痛不欲生,吊死在桥柱。阎王爷嘉勋其信义深重,命他们在城隍爷前捉拿不法之徒。
另传范、谢两位将军是唐朝人,安禄山叛变,唐明皇远避西蜀,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张巡派范、谢两将出城求援,谢必安受擒,被吊死城头,范无救不慎溺水而死。后来睢阳城兵疲粮尽,而告失守,张巡、许远死后被封为城隍爷,范、谢两人就成为身旁的护卫将军。有人说,谢必安,就是酬谢神明则必安,范无救,就是犯法的人无救。
两位无常的造型也是固定的。白无常面白如粉,穿白衣服,戴白色的高帽,高帽之上,写着四个字:“一见生财”。手持白色哭丧棒,全身都是白色,只有间或吐出来的长舌头是鲜红色的。黑无常,一切和白无常相反,都是黑色的。高帽上的四个字是“天下太平”,但身材矮胖。两位无常的性格,从他们的脸型上来看,就有显著的不同:黑无常哭丧着脸,看来十分悲苦;而白无常则现出十分诡异的笑容。
5,三十六关将:
祭典时三十六官将等神将天兵皆护从,平时没有神像,只以纸条写上神将名称祭祀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城隍爷不是一神的神格,而是很多神的总称,也就是有数个城隍爷分别依玉皇大帝的任命成为府,县的境主,支配其管辖区域。但受命后并非永久固定于该地,城隍爷相互间时有交迭,有时升迁或遭罢黜,因而会有缺员的情形,换言之,各地祀奉的城隍爷神像虽相同,但神却常会更换。
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但大抵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
阴阳司是城隍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
三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
七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注寿司。
八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财神司、注寿司、功过司。
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良愿司、查过司、文书司、地狱司、功曹司、掌案司、检簿司、驱疫司、学政司、典籍司、罚恶司、注福司、注寿司、督粮司、巡政司、感应司、保安司、仪礼司、稽查司、赏善司、提刑司、考功司。
七、引导游客至寝宫
城隍神,皆为世间人之正直者,有“功施于民则祀之”的说法。他们有的是地方的“清官”,正直无私,秉公办事,能为民消灾解难者;有的是有功于国于民的“功臣”,生前曾对某地乃至全国作出过一定贡献,人们牢记其功绩,奉之为神灵;还有人间正直者,他们生前为人正直,与人们所希望的城隍神形象较为接近;更有世间乐善好施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积功行善,乐善好施者,往往受到人们的崇敬;当然也有神能者,生前有异能,造福乡民,人们相信他死后可以充当城隍之职;还有善鬼,人们认为,人死后进入阴间而为鬼,但只要积德行善也能提升。
“赵宋以来,城隍之祀遍天下,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或迁就附会,各指一人为神之姓名。”(明朝的《春明梦余录》)因此也衍生出许多关于城隍上任的故事。
比较有名的:
1,考城隍的故事
蒲松龄的姐夫的爷爷叫宋焘,是本地一个秀才。一天生病卧床,见一个官吏手持文书,牵着一匹白马而来,说道:“请你去考试。”
宋焘有些奇怪:“学政大人没来,考什么试啊?”
这官吏不说话,催促他赶紧走。宋焘无奈,带病骑上马跟着那人走,道路很陌生,显然是从没走过的。不一会,来到一座城池前,好像是一座都城,蔚为大观。转眼间来到一处官府所在,宫室壮丽气势雄伟。上首坐着十几个官员,都不认识,看来看去,见一个人面熟,居然是关公!屋檐下摆放着桌椅两副。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那里了,宋焘想也没想,径直走到秀才身边的桌子前坐了下来。桌子上都有笔墨纸砚。一会儿,一张纸飞了下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大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显然是考题了,宋焘思量片刻,文笔加点援笔立成,呈送殿上官员查看。宋焘的文章里有一句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几位神仙传看,称赞不已。招宋焘近前,说道:“河南现在缺一个城隍,你去完全称职。”
宋焘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阴曹地府!
宋焘跪地哀求:“我能得到诸位神灵的恩宠,得到高位,怎么敢推辞呢?只是家有老母年已七十,无人奉养,我岂不是成了不孝之子?请诸位天神行行好,只要让我把母亲养老送终,怎么安排我都答应。”
阎罗王发话了,命人取来生死簿,查看宋焘母亲的寿数。
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官吏看完生死簿,禀道:“还有阳寿九年。”
这下,轮到几位神仙、阎罗王有些踌躇了,关公说道:“没事,让这边这位姓张的秀才先去代理城隍九年,到期再让宋焘去不就行了?”
于是,阎罗王说道:“本来你应该即刻赴任的,但看在你一片孝心的份上,给你九年的假,到时间会再找你的。”接着,又勉励了身边那位秀才几句。二人一起退下。
那秀才送别宋焘,一直走到郊外,说自己是长山人张某,二人诗词唱和依依惜别,诗词大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
宋焘跨马狂奔,快到家时,忽然梦醒。当时已经死了三天了,他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动静,这才将他扶出来,过了半天才能说话。到长山去问,果真有个张生刚死了不久。
九年后,宋焘的母亲去世,办完丧事安葬妥当,宋焘洗漱一番,进屋就死了。他的岳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见宋焘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簇新的官服,舆马随从浩浩荡荡而来,进屋和岳父道别,就不见了。岳父家都觉得奇怪,不知道他成了神做了城隍,赶紧来家中打听,才知道宋焘已经死了。
宋焘自己也写了一篇记述,可惜后来丢失了,蒲松龄听说这事,只不过简单略述而已。
2,水鬼升城隍
传说有个员外非常富有,他把农田出租給佃农耕作,然后每年庄稼收成之后,亲自到各地去收地租,由于员外的农田非常多,每一次出去收租都要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完,而且带回一大袋又一大袋的钱。
有一年,员外又出去收租,在回家的路上必須渡过一条河,沒想到贪心的船夫抢走员外的钱,并把员外推入河中淹死,员外死后变成了水鬼,阎王给他三次机会,每三年一次,如果可以抓到人淹死做替死鬼,就可以离开又冷又孤单的河水去投胎转世。
水鬼为了能够早日投胎转世重新做人,每天都想尽办法想要抓一个人到水里作他的替身。可是他淹死的地方实在太偏僻了,水鬼又不能离开他淹死的地方,所以等了很久都抓不到替身,只有一个漁夫因为捕魚的关系常常会经过,不过渔夫很会游泳,沒有办法把他淹死。有一天,水鬼想到了一个法子,故意在渔夫撒网捕魚的時候,偷偷把魚赶走,让漁夫一整天都抓不到魚,然后等到黃昏的時候把渔网勾住,让漁夫必須潜水到河底检查,趁机会拉住漁夫,不让他游上岸。
漁夫挣扎了很久都沒有办法脱身,心里想著自己的游泳技术很好,不可能游不动啊!可能是有水鬼在作怪,于是就不再动,假装已经死亡。水鬼看到漁夫一动不动,以为他已经死了,就把抓替身的鬼牌插在漁夫身上,然后高高兴兴的去找阎王报到。水鬼一离开,漁夫觉得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往上漂,就赶快游泳上岸。当水鬼到达阎王府之后,阎王告诉他被骗了,要他回去把自己的鬼牌找回来。于是水鬼找到漁夫的家,可怜的向漁夫说:求求你!渔夫大哥,请您把鬼牌还给我,不然我就永远无法投胎转世了。漁夫说:好吧!我把鬼牌还給你,但是你必須每天帮我把魚赶趕到网里才行。水鬼答应后,漁夫把鬼牌还给了他。
从此以后,水鬼和漁夫成为朋友,水鬼帮渔夫捕魚,漁夫則常常帶一些酒菜請水鬼吃饭聊天。有一天,水鬼忽然來向漁夫道別说:明天有一个老婆婆会来河边,我会抓她当替身。漁夫劝水鬼说:老婆婆年纪大了,不久以后就会自然死亡,如果你抓她当替死鬼,那么她就和现在的你一样,一直在那里等人來当替身呢!水鬼觉得很有道理,就放过了老婆婆。
三年过去了,水鬼又告诉漁夫:明天有个小男孩会来河边玩水,我准备找他当替身。到了第二天,真的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男孩跑來河边,正想要下水去玩的時候,漁夫不忍看到他淹死,就把小男孩赶走。当天晚上,渔夫准备了一桌酒菜向水鬼賠罪,水鬼也觉得小男孩很无辜,就沒有跟漁夫计较。
又过了三年,某天晚上水鬼告訴漁夫說:漁夫大哥,這一次我真的要走了,因为張大嫂和丈夫吵架,明天会自己來投河自杀,不是我要害死她的,我终于可以找到替身了。漁夫听了吓一大跳,張大嫂是他的邻居,怎么可以見死不救呢?於是第二天漁夫又救了張大嫂。
第二天晚上,漁夫已经准备好要让水鬼责骂了,沒想到水鬼竟然說:你的心地真好,不忍心看見別人落水淹死,救人一命胜造七級浮屠,我不會怪你的。就这样,水鬼錯失了三次投胎转世的机会,将永远当孤魂野鬼。但是这九年以来
,水鬼所做的好事,老天爷都看得一清二楚,觉得他心地善良,从来沒有害过人,于是決定封水鬼为城隍。
寝宫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97),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面阔明三暗五间,进深三间,梁架结构六椽栿通檐明间用四柱,厅堂式,抬梁造。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偷心造,外出双昂无杪,昂头里转二杪偷心造。前出廊,金部装修明次间装六抹隔扇各四页,稍间四抹槛窗各四页,斗拱至下平槫间有明代壁画六幅,内容为城隍故事(以后补充)。屋顶单檐悬山顶,琉璃屋面。
寝宫,简单的说就是城隍休息的场所,在道教里,城隍是充满人性的一个神祇,不同於其他神灵不食人间烟火,城隍是由人升为神的,自然城隍神还保有许多生前的特质,并且与人世间的地方官一样,城隍有分等级,不但分等级,而且也有任期制,每三年一个任期,因此城隍爷可以携家带眷来城隍庙任职,所以城隍庙有寝宫,相当于官署的后院,城隍办公结束后,回到后院过的也是和世俗的人们一样的日子。
殿内塑城隍爷及城隍夫人,(元朝文宗天历年间,朝廷体恤城隍一人主事,难免孤独寂寞,乃配享夫人,城隍由此得享人间温情。)两侧侍女有端水的,有打扇,有捧壶等,生活用具样样俱全。
中国老百姓历来注重亲情伦理,具有很浓的人情味。人们在自己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把这种天伦之乐推及城隍神。有些在世时未娶妻或是丧偶的城隍,偶尔也有城隍娶妻的故事,甚至也有妻妾成群的城隍。
慵讷居士《咫闻录》卷十二之《城隍娶妻》记载道:李县令的女儿在后花园闲游时,忽然失踪。后有人进城隍庙烧香,在城隍神塑像旁发现她被卒旗裹着,灌以姜汤,遂苏醒。即而又发热面赤,神智不清,深夜城隍神亲自到李县令家当面提亲,告诉县令,因为他的原配夫人投生去了,所以要续娶县令的女儿,三日后县令之女无疾而终。城隍为一方神灵,为了娶人家女儿,竟然来当面提亲,并且在县令面前自称半子,答应以后会帮助岳父断案,城隍的世俗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还有一个城隍娶妾的故事:
在有的城隍庙寝宫内,身着便服的城隍爷两旁各站了一位夫人,寝宫两边各摆了一张床,床上还有被子床单等物品。一个关于城隍爷的如夫人(俗称二奶奶)的传说。相传早年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跟家中的老人到城隍庙烧香还愿,在老人叩首敬香时,调皮的小姑娘见城隍爷手里的扇子很好看,就趁老人不注意把自己手里的扇子和城隍爷换了换。回家的路上,老人才发现小姑娘的扇子不对,问明情况后,老人大惊失色,拉着小姑娘回到城隍庙想把扇子换回来,可任凭怎么拔,城隍爷手里的扇子也拔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久,小姑娘就一病不起,而城隍爷的身边则多了一位夫人。有趣的是,这家人和城隍爷结下亲后,每到农忙时节就到城隍庙里把二奶奶"请"回来,安排床铺,奉上供品。结果,家里人到田间地头忙活,家中无人照看的小孩子也不会哭闹,很是灵验。有一次,这家人的一个媳妇犯了倔劲儿,她想"请"回来的二奶奶不见人影,还安排床铺供品,到底是真是假?她偷偷从田间回到家里,一掀床上的被子,竟看到一条大蛇!不过还好,大蛇慢慢悠悠地游走了。此后,这家人再去城隍庙里请二奶奶就不灵了。
寝宫前有一放生池,是近代修建。
看完了寝宫,我们大家一路外出,一路再专门看一下潞安府城隍庙各个建筑的琉璃:
琉璃是一种低熔点玻璃质半透明物质,可用作陶瓷釉料。在建筑业中指表面烧结有各种颜色琉璃的陶制建筑材料,如釉料用于陶土砖表面称为琉璃砖,用于陶瓦表面称为琉璃瓦。中国古代重要建筑多用琉璃制品作为屋面或墙面的防水和装饰材料。北魏时期琉璃始传入山西,被大量使用。《魏书
西域
列传》记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做,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自此,山西开始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制造琉璃,并在所建的宫殿上大量使用琉璃瓦件。使得琉璃制品的功能突破由过去的纯装饰和明器的范畴。琉璃制品运用到建筑上是建筑发展史的一次大的变革,它对于建筑艺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南北的交流和政权的更迭,南北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和交流。琉璃工艺得到发展和传播,使得琉璃制品的种类和颜色得到扩展和增添。尤其是元代,琉璃制品在山西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元至元元年(1279)元大都修建,其所需琉璃从山西调运,并从当时的潞州调赵姓琉璃工匠指导为皇家烧造琉璃,山西的琉璃技术也就传到了北京。曾有‘没有上党琉璃就没有北京琉璃’的说法。
潞安府城隍庙的的琉璃脊饰,从寝宫,到中大殿,到玄鉴楼。其共同点一是正脊图案均突出龙的造型,垂脊和
岔脊多为缠枝西番莲。二是都有比较确切的题记。
寝宫正脊的黑釉行龙,为明代原物,蓝天白云之下,黑色行龙潜伏爪牙,蜿蜒欲动。
中大殿琉璃脊饰有确切的记年为明弘治年间阳城人烧造的琉璃。
玄鉴楼上的琉璃有“大明嘉靖岁次乙卯年”“戊子月大吉利”“丙辰造重修”题记。
中大殿的鸱吻龙纹造型粗犷,明代特点明显,龙头刻画的刀口深,龙的面部雕的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眼睛为圆眼,是用小圆管钻一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丁为眼睛,突出很高,俗称虾米眼。发型的典型特点是短而小,从根部就向上方冲。但玄鉴楼的鸱吻则完全不同,虽是装饰的龙纹,但元代特征明显。元代龙纹整体呈现圆形,更为规整,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脚后伸,龙身细长,轻灵飘逸。中大殿鸱吻龙头侧面眼睛炯炯有神,龙头清晰而易见,而玄鉴楼鸱吻身上的龙首则深藏于鸱吻圣体中,说明明建筑中等级制度明确,不容逾越。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希望这次城隍庙之行带给大家快乐。
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