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欢迎来到潞安府城隍庙,我是讲解员XXX,很荣幸为大家提供本次讲解服务。
首先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潞安府城隍庙的基本情况。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长治市长兴中路庙道巷13号。它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285年,此后的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葺。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坐北朝南,前有神道,一进三院布局。中轴线长达408米,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3.03平方米。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玄鉴楼、献亭、中大殿、寝宫九座建筑,东、西两侧对称有夹殿、碑廊、廊房、配殿、耳殿等。
一、引导游客至六龙壁
大家可能见多了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还有著名的九龙壁吧?而我们这座六龙壁,却是除了陕西蒲县文庙的六龙壁外,绝无仅有的。
它建造年代为清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5年。
六龙壁为青砖砌体一字形盒子式照壁。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底座为须弥座。第二部分壁身,也是照壁的精彩部分,三等分,正面各中嵌一方形琉璃壁心,内容为二龙戏珠,共同组成六龙壁;背面同样方形壁心,只是中间为四十五度斜砌方形青砖,四角各有一条穿行云海中的琉璃龙。第三部分壁顶为硬山式。
领略了六龙壁的神韵,大家一定很好奇,
按照古人五行观,六为偶数属阴,六龙壁的龙为六数,与封建社会重奇尊阳之风似乎不太协调,为什么是偶数六,六龙壁上的六龙到底寓意什么呢?
大家请看,六龙壁的六条龙,古朴苍劲,肢体直立首尾相应,二个一组,对称而相向,如果将六条龙为六个竖的笔画,是不是正好是八卦符号乾卦☰
。
乾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一卦,乾为天,刚健中正,是上上卦。以六龙之体,组成乾卦。易经中乾卦爻辞中就是以龙的六种状态来演示六个发展阶段。这六种发展之象均以龙言说“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龙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见群龙无首。”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表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乾为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天道之刚健有力与地道之柔顺宽柔双向互补,协调并济,共同促成了万物的化生,这也是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把这至阳又至阴的六龙壁立在城隍庙前,其实是人们希望主管城市阴阳两界的城隍要奉行刚而能柔,柔中有刚,把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办事原则。
此外,城隍为阴间的司法神,阴“六”的六龙壁立在城隍庙前也是不无道理的。
二、引导游客至宏门、木牌楼、石牌楼
大家看到潞安府城隍庙建筑整体布局的规格形制和衙属建筑很相近。
主体建筑宏门、山门、玄鉴楼、献亭、中大殿、寝宫均建于主中轴线上,并建在高台之上,看起来高大雄伟,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城隍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建筑的尊严华贵。
一座庙宇的建筑按照官署的建筑等级规制建设,在我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城隍庙独此一份了。那么大家就要问了:城隍到底是什么神,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别的待遇?
城隍一词,现在的解释是地方的守护神,也是最公正的司法神明。历代帝王每遇水旱灾、疫疾事件,必设案祝祷于城隍庙,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老百姓又称它城隍爷。它是我国民俗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它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出现,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一般认为“城隍”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来。(《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这是最早对城隍的祭祀。
班固《两都赋序》中首见“城隍”二字联用:“京师修宫事,浚城隍。”城即是城壁、城墙的意思,隍则是指城外护城的壕沟——护城河,两字合并起来便成为防守城池的建筑体。城隍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守护神。
最早祭祀城隍的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建筑或塑像,祭祀者也只限于天子,天子为感谢城隍巩固城池,而于每年春秋二季亲临祭拜城隍。宋赵与时的《宾退录》记载:“芜湖城隍祠建于赤乌二年”,据考证这是史载为城隍神立祠的最早记录。
唐朝时期城隍人格化,如人死后去当了城隍的说法便从此时开始,当时社会建庙非常普遍,民间信仰亦相当普及。
五代十国时期帝王们开始给城隍神加以封号。
明代城隍信仰达到极盛,朱元璋大封城隍神。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府城隍为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四品。同时确定城隍殿按官衙设置,高广相当,并配备相应的衮章冕旒。诏令每个县城都修建了城隍庙。明清两代府州县官员莅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可以说“在一座城市里,‘城隍老爷’恐怕是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
按照明代对城隍的分封,我們潞安府城隍庙的城隍算是“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阶为正二品,其建筑规格与府衙相近。所以有如此宏阔的规模。
首先请看宏门:
宏门为重楼式建筑,下层砖砌基座,辟三门洞,拱券式,中门上方门楣书“宏门”;上层为砖木结构,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屋顶为重檐歇山顶,琉璃屋面。
请大家跟我往前走,前面的两座牌楼是和宏门同时修建的。
牌楼也叫牌坊,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景观,类似于现在的文化迎宾门。
木牌楼为七楼三开间四柱式,琉璃悬山顶。坊额正面“威灵显赫”,背面 “神灵显佑”,整体浑厚粗犷,颇具神威。
石牌坊整体为汉白玉雕之,三间四柱式,悬山顶。坊额正面刻“瑞日祥门”,背面“威灵显赫”。来自浙江的温岭,南派做法,精雕细琢,做工玲珑。
两座牌楼,一南一北,风格迥异,相映成趣。
六龙壁到山门之间为原来的神道,目前这个区域为商业广场,两侧商店林立,东侧地方小吃一条街,是了解我们长治民俗民风的好去处。
“城隍庙,九里三;各种买卖在里面;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和马鞭……”
城隍信仰的盛行带来了城隍庙会的繁盛,几乎每座城市每年都有一次甚至几次大的庙会,规模之大往往雄踞各庙会之首。而且城隍爷生日,城隍奶奶生日也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伴随着这些祭祀活动而来的是浓郁的商业气息,演变成人们来城隍庙,其主要目的不是拜神而是为了买东西。潞安府城隍庙四月十五的庙会自然也不例外,这里还流传着一个
“钻钱眼”故事。
“钻钱眼”故事:
相传,不知那年那月,在城隍庙里住着一个游走江湖的艺人。一天,这个艺人在城隍庙外表演变戏法,只见他手拿一枚铜钱,铜钱外圆内方,向上一抛,钱落地,呼呼便由小长大,不一会变成车轮大小。那艺人向众人一抱拳,笑道:诸位,此钱不可以拿回家的,先存放于此,待明日来取。说完便扬长而去。
夜半时分,当地一街痞王某跑来,见夜深人静,又有此等好事,何不拿回家换几个钱,也能当几回酒喝,说不定还能换个大钱讹一房媳妇。于是乎,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铜钱边,只见那铜钱闪闪发光,他扑上去使出吃奶的力气,但铜钱纹丝不动,抬头一望,只见方空钱里如同白昼,琼楼玉宇,十七八的美女频频招手。那王某见有如此之美景,便像苍蝇一样凑了上去。头刚伸进那铜钱内,只听的一声响,那钱眼便越变越小,眨眼功夫,便紧紧地套在了王某的头上。王某用力挣脱,谁知越挣越紧。
至天明,王某上半身还牢牢套着,脱身不得。半响时分,只见那艺人踱步而来,笑嘻嘻的说道咎由自取,贪财如此。便要离去。众人看王某可怜,又念及是街坊邻居,便一起向艺人求情,王某更是点头哈腰。
“看你能低头思过,又念众乡里求情暂饶你一次”。艺人从怀里拿出毛笔蘸水沿钱眼一抹,那王某便脱落出来。艺人将铜钱装起,向众人一施礼便不知所终。但钻钱眼的故事便在城隍庙里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个故事还记载在清人沈起风的笔记体小说《谐铎》中。
故事有趣,评语更有意思:“银取诸艮,艮则不流;钱授以戈,戈则近杀;廉士守象形之戒,贪夫幸噬肉之占。岂知邓氏铜山,尘埋饿鬼;石家金谷,血染游魂。作牛马于半生,掷家园于一笑。凿薪岩山三千金穴,何为其然?吊狼□市百万钱奴,而今安在?”短短的几句评语告诫人们,钱财是身外之物,万万不可贪之。
三、引导游客至山门
山门意为佛寺道观的外门,或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潞安府城隍庙的山门是1980年在旧基址上重建的,仿清式砖木结构建筑。山门建于0.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前设廊,中辟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屋顶重檐歇山顶,琉璃屋面。山门两侧为配殿。
四、引导游客至玄鉴楼
潞安府城隍庙的玄鉴楼由主楼、东西角楼、戏楼、抱厦组成。
玄鉴楼,玄者,阴也,黑也,代指冥间;鉴者,镜也,察也,意指洞察秋毫、惩恶扬善。“玄鉴”,有“深奥微妙”、“可以为鉴”之意,同“悬鉴”,“悬鉴”典出《新唐书》魏征传:“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鉴,内防已过。今魏征失,一鉴亡矣。”这里把戏楼比做高悬之“鉴”,以古为鉴,以故为鉴。同时也呈现出等级的尊贵。
主楼;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六椽,两层楼房,一层中辟门洞,二层前檐隔扇装修。后与倒座戏楼相连。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面,琉璃剪边,琉璃脊饰。
抱厦:为九十年代新加,盖因明代楼阁抱厦运用较多,同时有美观、支撑的作用。
东西角楼: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梁架六椽通檐用二柱,厅堂式,抬梁造,两层楼房,筒板布瓦覆面,琉璃剪边,琉璃脊饰。
戏楼:一个地方的一座戏楼,往往记录着这里戏曲史的兴衰沉浮,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是当年风光占尽的场上人生的无言诉说,当然也是古代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精湛建构。中国古代的戏楼,种类繁多,潞安府城隍庙的戏楼,也称倒座戏台,或过路式戏台,是城隍神的祭祀活动中,给神唱戏的地方。
该戏楼座南面北,建于明代,清光绪三年(1877)失火焚毁,民国二十二年重修(1933)。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设,金碧辉煌。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六椽,明间大于次间,从而扩大了戏台的表演空间。与主楼背靠背用同一面后墙,节省了材料,增加了建筑灵巧度。两层楼式,下层中辟进庙的通道,两侧为门房;上层为三面伸出敞开式戏台,有护栏围绕,设活动门,可随时拆装,后台可拐进玄鉴楼主楼二层。戏楼装修,前檐下部由四根置于石柱础上的木柱支撑;二层墩接四根圆木柱,柱间兰额连接,明间兰额透雕二龙戏珠,次间为凤穿牡丹和狮子滚绣球。柱头之上置平板枋一道。斗栱七踩双杪单昂,上卷式象鼻昂;柱头,补间各一朵;明间补间出斜栱三缝,中刻一条整龙。斗拱七踩在古建筑中为中等级别的层数。最高有十一踩,人间那就只有皇宫,神仙界也是玉皇佛祖等最高级别的才可享受,城隍庙的戏台是府城隍,级别在二品,七踩斗栱的使用符合其身份。屋顶单檐歇山顶,殿顶的琉璃正脊共2组黄绿琉璃二龙戏珠图案,灵动活泛,正中宝顶下琉璃制的牌位式底座,中书
“大明嘉靖岁次乙卯”“右侧刻戊子月大吉”“丙辰造重修”。
我们城隍庙里还存放和展出大量文物,戏台前的树化石就是其中之一。
树化石发现于长子县南陈乡壑子村附近的仙翁山。树化石又称硅化木。是由柏树演变而来的一种柏树化石。经“碳十四”测定,形成时间为中生代三迭纪,是距今约2亿多年的自然界遗物。亿万年之前,由于“造山运动”,将这批松柏树压在了地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和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化学反应,使之变成了石头。随着地壳的变化,有一些又被翻到了地表,才被人们所发现。专家考证树化石的价值重大。表现在三:一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据专家称特别是植物化石(硅化木)弥足珍贵;二是科研价值特殊,它是历史的见证,是研究古地质、古气候的科学依据,从中可研究推证光照长短、雨水多少、经纬和地域变化、地史变迁、植物群落组合等,是科研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硅化木以天然的质、形、色、纹为诸多奇石中的珍品。潞安府城隍庙内的这颗高达18米,直径为0.5米,是发现树化石中最长的一棵。
戏台正对献厅的空间为城隍庙中院,空间开阔,视野空旷,据说过去城隍庙内要容纳上千人看戏和祭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