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苹果妈*碎碎念 |
昨晚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关于孩子最近出现的问题,觉得很困惑。我想了想,没有三言两语的回答她,也想借此分享和共同学习。
她的孩子和我们差不多大,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由姥姥姥爷照看,妈妈周末回家。留言主要是关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孩子说“狠话”,经常跟老人说:“坏蛋,冻死、饿死之类的话”,本应该是和她关系很亲近的人,却总是被她排斥。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又会表现出对老人的关心。
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是孩子平时由老人照看,老人一般关注点多在孩子是否吃好穿暖健康上,对于孩子的心理关注自然会不够,分析下很多事情,有时候老人容易顺着娃而缺乏了独立意识的尊重。
二是仔细观察家里人说话和处事的习惯,如果有爱说粗口,爱打人,之类的行为,必然会映射到孩子身上,况且孩子正在经历一个很强的模仿期。
三是孩子期望通过某种方式引起妈妈的关注,因为孩子平时和妈妈不在一起生活,只有在周末的时候见到,她会觉得周末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是宝贵的,而奶奶爷爷都成了侵略者。这么大的孩子可以明白你的说的很多道理了,试试和她沟通,很小的事情也要沟通,比如吃什么玩什么,都先询问她,养成沟通的习惯,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享受到独立,让孩子知道通过沟通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另外,这个过程中避免跟孩子讲太模糊的道理,要通过一些直观的感受,或者容易理解的事例,不要只告诉她结果:“这样不对,那样不行”,一步步的帮她分析,让她自己找出来结果。
四是老人的带孩子方式,总是要求孩子“听话,乖”,这无形中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顺从”的前提高于一切,于是孩子觉得无处发泄,也借此想引起妈妈的关注。我觉得这一点,还是要和老人先充分沟通。这不是挑战他们带孩子的方式,而是共同寻找更科学的方法。
五是纠正孩子一些不正确的问题是,不要态度摇摆,看到孩子哭就妥协,这样她不但不会认识到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还会把哭当做一种讨巧的手段。另外,纠正不需要暴躁的态度和过激的行为,只要你严肃,态度坚定就行了,所以我一直觉得“打骂”是发泄家长自己的愤怒。好的沟通是坚定的,不容置疑的,也是充满着爱的。我试着每次这样的状况之后,都和果妞长久的用心的拥抱,让她感受到,批评和探讨都是以爱为前提的,爱是坚实,不因为目前的矛盾而变化和减少的。
六是我还是那样的观点,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关于“说狠话,打人”,我找到一篇小巫的文章摘录到这里
1、避免强烈的情绪反应:你反应越激烈,孩子就掌握了对付你的有效武器。不要让孩子的这些不良语言影响并左右你的心情,保持冷静。他按你的按钮,你没有反应,他就知道这样做达不到预期效果,也就会逐渐放弃使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了。
2、给孩子共情:当孩子出言伤人时,蹲下来,看着他,关切地问:“你现在很生气,是吧?”等一等孩子的反应,如果他情绪很激动,不要着急给他讲道理,陪伴他倾听他,等他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他:“我知道你刚才很生气,但是你那样说话,很不文明,我听了之后也觉得很难过。你可以说‘我很生气!’但是不能使用粗鲁的语言。”
3、树立简单明了的规则:你可以平静而严肃地直接告诉孩子:“在咱们家,我们不使用这种不文明的语言,我们不用语言伤害别人。”你的态度温和坚定,始终如一,孩子说“狠话”的行为会逐渐削弱,直至他们掌握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