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至民俗探略(2009年12月22日《南湖晚报》)

(2009-12-21 10:46:14)
标签:

节气

冬至

诗歌

民俗

饺子

传统

文化

分类: 随笔

        冬至民俗探略

 

                              张红亚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如果冬天来临,那么春天还会远吗?”严严冬日里,东方的诗圣杜工部和西方的理想主义大诗人雪莱,跨越地域,穿越时空,握手拥抱,一唱一和,在隆冬里遥望阳春,可谓演奏了异曲同工之妙的人间绝版。

    诗人,为什么对冬至也就是冬天来临会如此钟情呢?

    我想,无外乎是因为冬至这一节气具有特别不同的意味,或者充满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希望的诗意吧。

    从冬至开始,白天的时间渐渐地变长。在民间,以中午门前参照物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民间又说“交了九,一天长一手”。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给其中的一瓣涂上红色,涂完也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饺子夏至面”,北方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这天要吃饺子。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齐鲁一带还有蒸冬的习俗。用五谷杂粮面蒸窝头,蒸饽饽,传说蒸冬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说:“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气开始生腾,正如杜甫诗中所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同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危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也有用糯米粉做成米丸来吃的,叫做团圆子或冬至团,以象征团圆。北方的饺子、饽饽和窝头同样是团圆子的另一版本。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民谣说“冬至大似年”,所以旧时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习俗。

    而官府庆贺则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片,士大夫阶层还要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或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

    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才曾一度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并由此衍生出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很多关于冬至的风俗,诸如为死者送寒衣、修葺房屋;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祭天祀祖于祠堂;妇女回娘家;挖窖储菜等等。

    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冬至这一天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根据冬至日在当月的上旬、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国,冬至的习俗都不约而同地寄托着这样一份浓浓的乡情:祈望来年是个好光景,期待春天早一些明媚着翩翩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他们盛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