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和小孩,都可以成为编故事能手?】黄小霞老师超强讲座实录:一路向前走,一路捡故事

标签:
绘本育儿讲座 |
分类: 专题讲座 |
小拙说
如果你对这篇作品记忆犹新,为作者的脑洞和知识储备击节赞叹。那么今日,黄小霞老师的讲座实录更将令你热血沸腾。当然,更棒的是,黄老师还埋藏着很多大招,我们会不断挠痒痒,让她一不留神就才华侧漏。
芬兰女诗人索德朗格在《星星》一诗中写道:“你别赤脚在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听完黄老师的讲座,再摊开一本书,眼前已满是盛景。
有空的家长可以先来看看国产经典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http://v.qq.com/x/cover/bqsbow3kp1or35c.html?vid=h0015thamy3
大家好,我是拙原教培第三期学员黄小霞,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点读绘本的心得和体会。
刚才的视频,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的国产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9XmT5sql_z0cb.jpg
这是中国水墨动画的开山之作,画面写意灵动(适合截图做屏保)。得益于独特的水墨表现技法,这部动画片获奖无数。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9iItOkyW_Y3E0.jpg
不过,我们今天除了享受它的美感,还要从中撷取另外的东西,是什么呢?先卖个关子
先来遛一遛今天的绘本: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RYy7MTCH_xZED.jpg
现在进行广大群众(其实是我)最喜欢的封面猜猜乐。请问这个封面最吸引你眼球的是什么?
这个封面除了大片绿意盎然的起伏山峦和蓝色的天空之外,最打眼的有三个地方:
1标题“彩虹的尽头”
五个字,除了囊括了“赤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彩虹色之外,形体设计也非常活泼,跳跃的字体和跳跃的颜色传达一种欢乐的气氛,和第二个吸睛亮点——跳跃的獾和狐狸上下呼应。除此之外,这个标题的内容也非常抓人心,让人看到之后马上就会问:彩虹的尽头在哪里?有什么?是会发生什么事情吗?问题一出,标题就让人心驰神往。
2跳跃的獾和狐狸
在封面的中央,一只灰色的獾和一只红色的狐狸正在拉着手跳着转圈圈呢。它们笑哈哈张开的嘴,翘起来似乎在飞动的尾巴,还有眼神里的欢喜,都无一不在传递同一个信息:今儿咱真呀真高兴。这又让人好奇了:这俩为啥高兴成这样?因为看到了彩虹?
不对呀!“地下工作者”獾小弟看到彩虹兴奋得转圈圈还说得过去,狐狸不至于兴奋成这个样子啊,而从画面看来,狐狸似乎比獾更不淡定呢。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高兴应该不至于仅仅是因为看到彩虹。
联系书名“彩虹的尽头”,再看狐狸和獾,我们似乎进一步可以推测,这哥俩肯定是在彩虹的尽头发现啥宝贝了,不然不可能兴奋成这样。那它们发现了啥呢?好奇心二度被勾起来。不过不要急着翻开书,因为封面还有一道彩虹值得我们停一停匆忙的脚步,这也是封面的第三个亮点。
3彩虹
这道彩虹不仅和书名相呼应,而且是封面的分割线,上面是亮点之一的书名,下面是亮点之一的哥俩好。而刚才分析书名和主角的时候都提到了彩虹的尽头,现在看看彩虹,它的尽头在哪里呢?左边?右边?如果要去彩虹的尽头,是向左走还是向右拐?而不管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彩虹的尽头在山的那边的那边,非常遥远。如果獾和狐狸想到彩虹的尽头去,或者已经去过,想必会累成狗吧。
我觉得,读绘本的乐趣之一,就是停顿的乐趣。停下来,寻找蛛丝马迹,猜一猜会发生什么,把自己当成作者,想一想接下来的故事或者情节。再往后面走,会有猜中的会心之乐,也有没有猜中的意外之喜。
现在翻开书,书名扑面而来: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SNEg7fLr_qO0N.jpg
这里的獾和狐狸蹲坐在草地上,一脸惊奇的望向右边,瞅啥涅?他们的目光似乎在催促我们快点往下翻书。但是等等,悬在上空的标题,为什么没有颜色呢?
因为这是故事的开头,彩虹才刚刚出现,还没有来得及给标题染色;獾和狐狸还没有去到彩虹的尽头,还体会不到彩虹尽头的意义。一切都还是灰蒙蒙的空白,就像灰蒙蒙的标题。
顺走哥俩的目光往下走: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4mbpB7o8_bAk1.jpg
衬着浅绿的山峦、淡蓝的天空,一道明亮清晰的彩虹,像宝石项链一样挂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也有点忍不住像狐狸和獾一样张大嘴巴、瞪着眼睛大喘气,感叹一句:“好美啊!”
如果这个时候,你身边陪你一起欣赏彩虹的朋友对你说:“你知道吗,彩虹的尽头有宝贝呢!”请问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我想我的反应肯定是:哦,是吗?你怎么知道的?看书看来的?哪本书?这本书可靠吗?别人说的?谁?可靠吗?什么宝贝?好不好找?
总之就是各种怀疑并确保消息的正确性。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獾和狐狸身上,它们的反应如何呢?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3y2soITJ_Nyja.jpg
獾说:“你知道吗,彩虹的尽头有宝贝呢!”
狐狸问:“什么宝贝?”
“不知道。”獾说,“但是我想应该是金的,或者银的,或者宝石的,它能让你变得永远永远都富有!”
“我们去找这个宝贝吧!”狐狸兴奋地叫起来。
于是,他们朝附近的树林出发了。
看看。獾说彩虹尽头有宝贝,它怎么知道的?猜的!(流汗)可是,他的好朋友狐狸质疑它了吗?没有!他居然就兴奋地提议去彩虹的尽头找这个莫须有的宝贝。读到这里,请问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狐狸是傻白甜吗?当然不是,狐狸一向以聪(诡)明(计)机(多)智(端)闻名于动物界与人类社会。这只狐狸表现出来的傻白甜,是对朋友无条件的信任,是就算知道你错了也陪着你撞南墙撞个头破血流,也是不居高临下的怀疑和指点,而是陪着你寻找答案。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彩虹的尽头99%是没有宝贝的。那出发的哥俩会找到什么呢?寻宝的路上会发生什么呢?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YnxdLxmY_GK1a.jpg
刚出发不久,当两位好朋友还沉浸在对宝贝的无限遐想中的时候,他们在森林里遇到了松鼠和他的宝贝。松鼠的宝贝是什么呢?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UVywDta2_MFsO.jpg
一堆在狐狸和獾的眼里丝毫没有吸引力的橡果,对松鼠来说就是无与伦比的宝贝,因为这些宝贝会陪它度过寒冷的、食物稀少的冬天。狐狸和獾对此不屑一顾,他们没有停留,抛下松鼠和它的宝贝匆匆往前赶去。
很快,他们又听到有人在呼唤“宝贝”。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dzB7ufDc_kxqa.jpg
原来是鸭妈妈在寻找它的宝贝。啊,鸭妈妈的宝贝是不是獾和狐狸要找的宝贝呢?他们好奇地停下了脚步,准备一探究竟。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xcKYiKK4_fkg0.jpg
一位妈妈最珍贵的宝贝,当然是她的孩子啦。可是对于狐狸和獾这两位心中只有诗(?)和远方的追风少年来说,这个答案只会让他们懵一脸(看图)。虽然没有写出来也没有画出来,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这两人一定是礼貌尴尬地对着鸭妈妈笑笑,然后转身隐入草丛,在背人处互相飞一个眼风,无奈地耸耸肩,继续赶路。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9YQJy7rN_pENj.jpg
赶啊赶,路在脚下,彩虹在远处,尽头却似乎没有尽头。爬上一个小山坡,遇到一只拦路兔——松弛的肌肉、悠闲的坐姿、垮到鼻梁下的眼镜,原来是兔爷爷啊,看起来历经兔世沧桑的样子,大肚子里会不会装满了兔生智慧呢?听说俩孩子在找宝贝,兔爷爷当然说自己也有很多啦,那兔爷爷的宝贝是什么呢?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FgpJeaNu_EfdQ.jpg
兔爷爷的宝贝居然是“回忆”。要说姜还是老的辣,这么宏大的人生哲学,兔爷爷讲起来居然很生动,看看小狐狸和小獾那虽然懵懂但是却异常认真的表情和姿态,听得还真是专注呢。但是这些道理有没有流进他们心里呢?看看顺着山坡滑下去的哥俩,我们不禁担心兔爷爷怕是做了无用功了呢。
那么,獾和狐狸会一直走下去吗?我们不妨又停一下。掩卷想想故事要怎么发展,情节要怎么延伸?已经一路走了这么远了,是给他们安排一个终点还是一个转折?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们是到达不了彩虹尽头的呀。那故事在哪里结束?情节转向哪里呢?
再来翻开书看看作者的安排: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X4haVRpZ_zHyi.jpg
一场大雨让故事情节随着獾和狐狸的脚步停顿下来,更糟糕的是,彩虹消失了,目标不见了。啊!啊!啊!怎么办?
插播一个小故事:以前在网上看到讨论大庭广众摔跤出糗,有位女侠说她在地铁口摔了个狗吃屎,居然趁势躺在地上看了一会儿来来往往的腿,然后心想“原来趴在地上看到的行色匆匆是这样子的啊”。
我当时就对她惊为天人,马上奉她为偶像。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人生中很多的出糗、挫折或者低谷(统称人生的风雨以对应绘本),正是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不一样的时候。没有停顿,我们赶路途中碰到的人和事,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成为猴子掰下的包谷,被远远跑在了身后。而停顿之际,正是反刍之时,把经历磨成营养吸收吸收,雨过天晴你才能走出另一片天地。
好,大道理时刻结束。扭扭腰转回绘本,看看獾和狐狸停在这里做了什么。是一直为没有找到的宝贝哀叹吗?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ULh1077L_NVgc.jpg
原来,他们也在反刍——回忆追寻之路上碰到的“人”和他们宝贝:松鼠和它的橡子,鸭妈妈和她心爱的宝宝,兔爷爷和它的回忆。于是,獾和狐狸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宝贝不是金不是银,不是远方闪闪发光的宝石,而是那些让人非常开心的东西。
反刍往往带来顿悟,于是,两个好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猛然之间明白了自己的宝贝是什么。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kGuDfPyA_GBkm.jpg
原来,獾的宝贝就是狐狸,而狐狸的宝贝就是獾,他们共同的宝贝就是友谊啊!
四幅小图很好地展现了两位好友顿悟的过程和顿悟之后越来越明朗、越来越up的喜悦。
当然,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两位拥有如宝石般珍贵的友谊和相互的信任。那我们再掉回去看开头两位好友出发的那一页,看似无厘头,实际上正是本书故事情节、主题的奠基石,没有那一笔,这里的顿悟就成了无根之水。
情节发展到一定高度来一个停顿,停顿是为了高潮的豁然开朗,那高潮过后就来一个简洁的结尾吧: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bpxBDPG0_75Sw.jpg
寻寻觅觅,一路追逐,原来宝贝不在远方,宝贝就在身边。于是回到家,让远方自己去灿烂吧。既然宝贝就在身边,獾和狐狸这一路的寻找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当然不是。
《晓松奇谈》的开头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其中的一句可以拿来做这个绘本结尾的注脚:“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正是因为有了路上的寻寻觅觅,最后的回归才有了意义。
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关于友情,关于人生。为了凸显这样的氛围,整本绘本都极力渲染一种清新柔美的情调,设色清新,最突出的是细密线条的大量使用。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ZAgmzdTN_XnkU.jpg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vX3cK2Ce_yPLI.jpg
这些线条用在各种动物身上,用在草地和树干纹理的勾勒上,这样,整本书都有一种毛绒绒的熨帖质感,传递了温馨和舒服,与情感和主题分外切合。
不过,如果这本书就此结束,那未免过分甜腻,过分正能量。太过了,就会有些齁。那作者是怎么来平衡的呢?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cMu4kYbv_LzRx.jpg
秘密就藏在封底。
看看封底,獾和狐狸似乎又发现了什么,并且往前走去。原来,人家并不是“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云淡风轻,而是“迈步从头越”的螺旋上升。
反正看到这个封底我是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作者没有把这个绘本熬成一锅鸡汤啊。我们为什么反鸡汤?因为鸡汤文总有一种“我悟了个道,从此我抱着它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感觉。可是人生那么长,惊喜总在前方,年纪轻轻就抱着一锅鸡汤故步自封,虽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总觉得过于苍白平淡了一些。所以,还是不停出发,才更加吸引人。这也是这个绘本的一个高妙之处。
好!绘本遛完了。你们以为我就要说“拜拜”放过大家吗?
不可能!
好!问题来了,请问,《彩虹的尽头》和《小蝌蚪找妈妈》有什么共同之处?(表以为动画是白看的,hiehiehiehiehie。)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故事,情节的主体部分结构很相似,都长这样: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7hSKBR72_4a2T.jpg
这很符合所谓的“三段式叙事模式”——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连贯在一起。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们每次知道了妈妈的一个外形特点,然后就认错一次妈妈,引起一次误会;《彩虹的尽头》更是典型的三段式,獾和狐狸出发去找宝贝,碰到了三个“人”和它们的宝贝。
三段式叙事模式在民间童话中运用得最多,方式也不仅仅是出门经历三次事件,比如我们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白雪公主的后妈想毒死她,第一次变成老婆婆用带子勒;第二次变成老婆婆用梳子毒;第三次变成农妇喂她毒苹果。这也是很典型的三段式。所以三段式的使用模式其实也是可以细分的。
而今天我们就说说这种“出门遇情节,路上捡故事”的三段式。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叫做三段式,但是这里的“三”其实并不是确指而是泛指,就如同“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一样,“三”可以变成“四”、“五”、“六”……。所以确切地说是“出门遇情节,路上捡故事”的N段式叙事模式。
这种叙事模式在民间童话中运用也非常广泛,而且非常适合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比如有一套绘本叫做“世界最经典民间故事美绘本”,其中有一本《大肚子的猫》就是典型的N段式。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3Y4UsPwU_qrvl.jpg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老婆婆的猫,吃了老婆婆煮的麦片粥和锅勺,又吃了老婆婆,就挺着大肚子出门去了,在路上,他先遇到了喜鹊: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tg0B1Cd0_r1x0.jpg
没走多远,猫就在路上碰见一只喜鹊。喜鹊对他说:“哦!好大的肚子啊!我可爱的小猫咪,你是吃了什么,才把肚子吃得这么大牙?”
“我的肚子还会变得更大的!”猫回答说,“我吃了所有的燕麦粥,锅和勺子,老婆婆。现在,我要把你也吃了!”
“啊呜!”猫一口就把喜鹊吞进了肚子里,然后继续沿着大路走下去。但是他还是觉得饿!
接着,碰见了两只粉红色的小猪:
http://qdn.135editor.com/files/users/1/17970/201608/navgJUic_pXq6.jpg
又走了一会儿,猫碰见了两只粉红色的小猪。小猪们对他说:“哦!好大的肚子啊!我可爱的小猫咪,你是吃了什么,才把肚子吃得这么大牙?”
“我的肚子还会变得更大的!”猫回答说,“我吃了所有的燕麦粥,锅和勺子,老婆婆,一只喜鹊。现在,我要把你们也吃了!”
“啊呜!”猫一口就把两只小猪吞了下去,然后他继续沿着大路走下去。但是,他还是觉得饿!
接下来,大肚子的猫碰到了扛着犁的农夫、穿着裙子的漂亮夫人,这些人说的话都一模一样,猫的回答也非常相似,不过是每往后一次,就增加一个自己吃掉的东西。最后,大肚子的猫碰到了伐木工人,问答模式还是一模一样,只是结局是猫被伐木工人剖开了肚子,所有被吃掉的人、动物和东西全部获救。
像这样N段式叙事的绘本还有很多,比如《猪先生去野餐》、《秋秋找妈妈》以及“世界最经典民间故事美绘本”中的《金色小炸糕》、《不听话的小猪》等。
为什么举这么多N段式故事的绘本呢?
前几天,一位妈妈跟我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喜欢看绘本、听故事,可是不会复述不会讲。孩子不会讲,原因很多,但是故事的复杂性大概也起了一定的影响,情节“散乱”或复杂,不便于记忆和重复,小小孩就很难复述。而像《大肚子的猫》这种重章叠句,颇具韵律性的故事,复述起来难度就相对要小得多。
N段式故事除了好复述之外,也特别好模仿和运用。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其实就是认识青蛙外形特点的知识童话,把青蛙的外形分解成每一段情节的引子,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拆分其他动物的特点来写成相似的童话呢?比如大象:大耳朵、长鼻子、刺刀一样的象牙、柱子一样的四条腿,这是大象的特点分解;然后,什么动物还有大耳朵呢?兔子也有大耳朵。那一个不认识大象的人或者动物会不会看到兔子的大耳朵就把兔子叫做大象呢?长鼻子呢?马来貘也有长鼻子呀,那一个不认识大象的人或者动物会不会看到马来貘就认为是大象呢。这样编下去,知识变得有趣,散乱的知识又串联成了结构完整的童话。
当然,N段式叙事方式不只是小小朋友的专属,大小朋友也可以玩哦。对大小朋友来说,就不仅仅是从绘本中吸取营养了,篇幅较长的故事也可以纳入关注范围。
我最近在读《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捉鬼大将军钟馗》里写钟馗奉命捉鬼,一路上碰到了温吞鬼、冒失鬼、小气鬼、好吃鬼、寒酸鬼、涎脸鬼,钟馗一路捉将过去。这也是一个“出门遇情节,路上捡故事”的N段式故事,不过这时的每一段除了帮助延展情节之外,还充当起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每一段的相似性没有那么高,变化大了很多。这就满足了大小朋友们比较“高品位”的胃口了。
所以,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年龄、能力,使用目的等,来赋予N段式故事模式的每一段不同的任务:词句训练、普及知识、塑造形象、补充情节……,只要不离其宗(故事的主题和目的),每一段都可以随意翻出一些新鲜的花样,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就不会变成僵化的套子。
再举一个我自己经历的实际例子:
《猫2》里有一堂课是如何写叶子。我看了之后和我外甥女玩了一个故事接龙的游戏:小兔子出门散步,各种植物纷纷要送她叶子,比如松树送了小兔子一把叶子,让她去缝衣服;秋田蕗送了小兔子一把叶子,让她作伞;……每一个情节里面,我们都让植物开口说一段——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夸一夸自己的叶子,最后送给小兔子,说明用途。最后成型的作文,就是“出门遇情节,路上捡故事”的N段式童话,还巨长,小朋友玩得都不要结尾了,而且热情还特别高,放学就出门找叶子,自己还上网查资料。而我呢,成就感不要太高哦。
经过拙原熏陶的妈妈们,读绘本的能力都是杠杠滴,大家能把每一本绘本从外吃到里,甚至不惜敲骨吸髓(贬词褒用哈),这是让我异常佩服的。所以罗院让我来分享绘本,我心里直打鼓,我能分享什么呢?
我想,我们读绘本,除了一本一本的咀嚼,取得书籍的滋养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把绘本阅读转化成写作和更高层次阅读的助推力,而从绘本中去提取一些可供模仿的范式或者规律来为我所用,这也是我们阅读绘本的一个任务所在。这也是我这次分享想要表达的中心。
最后,请问大家,你心中“出门遇情节,路上捡故事”的N段式叙事模式最宏大最成功的作品是哪一步呢?
哈哈,没错就是咱们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所以,N段式叙事模式也是一个从5岁到95岁都可以使用的讲故事模式哦。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大家补充和指正。谢谢大家。
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