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秋天,追忆夏日之声

标签:
昆虫文学 |
分类: 杂七杂八 |
站在秋天,追忆夏日之声
秋分已至,秋虫瑟瑟,忽然怀念起盛大的夏。夏日的虫鸣,不仅仅是尘世中的轻音,还是无数晒得黝黑的童年记忆。于是,我们站在秋天,追忆夏日之声。
——小编说
夏的主唱:蝉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蝉的蜕变》一文中写道:“蝉为了蜕壳往往要辛苦很久,比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
甲骨文的“夏”是蝉的象形,可以说蝉鸣是夏天的一种表征,从夏至的“蝉始鸣”到立秋的“寒蝉鸣”,阵阵蝉鸣几乎伴着我们过完了一年中热浪氤的夏。它无疑是夏日“随响曲”中的主唱。
《诗经·七月》中有“五月鸣蜩”,蜩指的就是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夏至后蝉在高处树干上初鸣,然后似乎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蝉鸣也越来越响,三伏天时,蝉鸣更是从早到晚,此起彼伏。那蝉鸣仿佛千万只蝉在齐鸣,其声轰轰尔,甚是震人。《诗经·大雅·荡》中形容蝉鸣是“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羹是黏稠,炎夏越是无风,寂寞蝉越是聒噪,像是水沸腾起来的气势。浙江自然博物馆的昆虫专家刘立伟解释说,之所以觉得好像蝉鸣如千万只蝉齐声,如饥似渴,似有躁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蝉出来的越来越多,有时一个小区域一晚上从地下出来羽化的蝉就有成百上千只,另外,就是人因为在暑天炎热感到烦躁而产生的心理作用。
而刘立伟也说蝉和人类相似,也有专门的发声器官,而它的发声装置很厉害,依靠肌肉和鼓膜来发声,还附带共鸣室,就像二胡之类的乐器,它的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所以蝉可以发出很大的声音,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有些声音听起来就像高压锅喷气的音色。即使是同一只蝉,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和旋律,不同种类的音色就更加丰富了。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白居易描述的是白日的蝉鸣,吃饱喝足,蝉声慵懒,悠然自得,鸣鸣之音在夏日的午后,是多少人慵懒夏日的记忆,调皮童年的往事,仿佛没有了蝉鸣的夏天也不够味。
小时候的熊孩子常常把这笨笨的蝉捉来玩耍,而全然不知道这蝉是经历了多年的努力才换得在烈日树影下的高歌,它一共要作五次蝉变,前四次都在地下完成,最后一次才钻出地面,带壳攀上树干,将浅黄色伛偻的薄壳留在树桠,上树吸风饮露,成为蝉,放声求爱,当天气渐凉,完成生命过程后,就一声重响坠落树下。
蝉的生命周期有1年、4年,在北美、南美还有13年蝉、17年蝉,刘立伟说,国内目前还没有这类蝉。似乎,蝉的一生还有些悲壮气息,实在是充满耐心的动物,它甚至不惧时间、世事变迁。在杭州主要有哪些蝉呢?据杭州植物园的昆虫研究者于炜说,主要有寒蝉、蟪蛄、黑蚱蝉、黑翅红娘子。黑蚱蝉就是那黑色的知了。
蝉居高处,以口器刺树皮饮树汁,声传悠远,曹植写《蝉赋》,“惟乎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中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兮,快闲居以遁暑。”这哪里是蝉,简直就是仙风道骨的隐士。
夏的弦乐组:螽斯
《诗·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说螽斯,也许你不知是何虫,但是说“蝈蝈”“纺织娘”,你可能就知道了它们大概长什么样了。螽斯是一个总科,很庞大的家族,我国的螽斯就有300多种。俗称的纺织娘也是一种螽斯,属于螽斯总科纺织娘科。还有俗称的灶马,属于驼螽科。蝈蝈泛指蝈螽科的昆虫,最常见的有优雅蝈螽。中华桑螽、日本条螽、悦鸣草螽、日本纺织娘、鼻优草螽,是于炜观察到的杭州主要螽斯种类。
螽斯鸣叫时总是保持着一阵比一阵激越的音调,似乎它们特别醉心于高音。就像是交响乐里的弦乐组,高音像小提琴,低音如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有时候螽斯也在基本旋律中根据心情变化加入许多即兴的发挥。
刘立伟介绍说,螽斯之所以能够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都是靠一对前翅的相互摩擦。
右前翅上则有边缘硬化的刮器音锉与刮器之间以不同频率相互摩擦,简单说,就是螽斯以右翅为乐弓,左翅为提琴弦,在来回摩擦中奏响不同的音调。
大国螽,是小贩们经常沿街叫卖的一种,它声音高亢洪亮,而纺织娘的声音发出“沙沙”或“轧织、轧织”的声音,犹如织女在试纺车,其鸣上下交织那种节律的丰富性,有人形容它“在清俐中显出清质。”古人称它为“莎鸡”——《诗经·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成语“螽斯振羽”,形容子孙众多,它们的生产力很高,后代成活率也高,《诗经》写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草木疯长的夏季,螽斯正值大好时光,唱着歌,无顾忌疯狂寻欢滥爱,到处寻遇,到处欢鸣,到处子孙满盈——虫子不需人类的骄矜。
夏的铜管组:蟋蟀
蟋蟀叫声不仅变化多端,而且含义深刻,在不同场合它们会演奏不同乐曲,它们的歌声带着些金属质感,还有些空灵,如同铜管组的演奏。
雄蟋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5000赫兹,每鸣叫一会儿就要停止35毫秒然后再次鸣叫。鸣叫声每秒约有30个音节,我们通常听到的“霍霍霍霍”的鸣叫声是一个4音节串。通常是叫一串后,暂停片刻大约每秒重复2到4次。
在平和时期,蟋蟀的鸣叫声怡然自得、音色清纯洪亮,而遇到威胁时,为了保护领地时,它们又会发出短促而激烈的声音,等到求爱之时则会发出清丽婉转的声调,情意绵绵,等到求欢成功,雄性还会用“嘀铃-嘀铃”表示愉快,一些雄蟋蟀在交欢结束后,便会在年轻时死去。
一般蟋蟀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从唐代就有人开始饲养蟋蟀,刘立伟说人们饲养蟋蟀,一是为了欣赏它们打架,还有就是听其音,诗人陈志岁《蟋蟀谣》:“杭城斗蟋蟀,一只值万钱。今日娱风起变化,京都不玩民间玩。”《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居民可以金一两的代价购买促织(蟋蟀),以为搏戏。南宋时的贾似道还专为写了《促织经》总结玩蟋蟀的经验,如今这老底子玩虫的技艺可还在?刘立伟很肯定:“当然还有杭州人在玩,只是范围不广了。”据说,鸣声最好听的是油葫芦,好的油葫芦的个大,色泽如油,鸣声婉转,声颤而长,据说叫声拖得最长能至13次婉转,听起来十分嘹亮。
在蟋蟀总科下有个蛉蟋科,其中有个双带拟蛉蟋,因为叫声好听,被人赋予“金铃子”,它的鸣声因其脆弱在清悄、清微中充满清淡与素净。金铃子在杭州能听到,而除此之外,杭州旷野里蟋蟀不少,于炜说,有迷卡斗蟋、黄脸油葫芦、梨片蟋等。在野外能见到,一些老的小区里也有。
蝉通过振动发声,其腹基部的两侧,如蒙着鼓膜的大鼓,鼓膜连着两根鸣肌,当鸣肌振动,鼓膜受振动而发出声音,随鸣肌收缩快慢和强度不同,发出的呻吟有高低快慢之分。其体内有白色略透明,并富有弹性的蝉体内最大的薄膜,该膜被称为中纵隔膜。纵隔膜在蝉鸣时起发声和共振中的作用。蝉鸣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由左右两个发声器协调工作发出的。在腹部共振中,中纵隔膜的振动为其中之一,比腹节的振动开始得早。
蟋蟀利用翅膀振动发声,摩擦翅膀就可以演奏音乐,它和螽斯的乐器很相像,根据同样的原理,它不过是一只弓,弓上有一只钩子,以及一种振动膜。右翼鞘遮盖着左翼鞘,差不多完全遮盖着,只除去后面和转折包在体侧的一部分。两个翼鞘的构造是完全一样的。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