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该怎么教绘本,让我困惑了好一段时间。
绘本是一定要上的。Judith
Graham说道:若能善用绘本,就像是教室里多了第二和第三位老师参与教学一样。绘本的作者已经为我们做了一半的教学计划,而且是高品质的教学计划。我们可以仰赖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及使用他们的作品去启动我们的想象力。如果我们不去使用这些专为孩子创作的绘本,那就太可惜了。
但是怎么上呢?
一本绘本,细致地说。需要大约30分钟时间;粗略地讲解,只需10分钟一个绘本便拿下了。最初,我倾向于前者,因为面对的主要是2-5年级的学生,将绘本的深意剖析、坦陈给他们,也利于他们平常做阅读文章。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面对绘本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想象与思维。我觉得每种思考都很好,完全不用统一一个标准答案。就像金子美玲在诗中写的: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孩子拥有不同的思维,再加上他们期望阅读更多的绘本,我便调整了绘本教学的目的,不再规定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让孩子接受。而是用绘本操练他们的思考、想象能力与求异思维。
我鼓励他们说自己的想法,等他们全部说完后,我再把我的思考结果和他们分享交流,我与他们完全平等,不做任何思想上的施压。
在阅读著名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时(一只小鼹鼠的头上被拉了一坨嗯嗯,小鼹鼠便顶着嗯嗯,一路寻找这个乱拉屎的凶手,最后在苍蝇的帮助下,锁定凶手是大狗的故事),绘本链接一个孩子举起手来,他说:“老师,我从这个故事里感觉到上帝很勤奋!”
上帝?很勤奋?这个小鼹鼠寻找“嗯嗯凶手”的故事,为什么会和上帝还有勤奋联系上?我非常想听他解释自己的发现。
男孩一边说一边笑:“上帝把每一种动物的嗯嗯造的都不一样。在上帝创造事物的时候,在嗯嗯上都用了心。假如他把所有嗯嗯都造的一样,那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所以小鼹鼠应该谢谢把嗯嗯造的不一样的上帝!”
所有孩子都听明白了,并大笑起来,有一个孩子已经活灵活现地扮演起造“嗯嗯”的上帝了,他托着腮沉吟道:“嗯,乳牛的嗯嗯,应该像巧克力蛋糕!嗯,猪的嗯嗯,应该是稀稀的一坨!”
“所以,要是都和别人一样,那就连屎都不如!”男孩的同桌,一个特别喜欢为他做补充说明的男孩大叫。
全班孩子拍桌子打板凳,哄堂大笑。
我也大笑。
却在大笑之余,不得不轻叹这两个孩子的思维!!
他们从一个“寻嗯嗯的故事”,一眼看见了是谁让这个故事发生了,不是乱拉嗯嗯让小鼹鼠中招的大狗,而是在嗯嗯上都倾注了想象力与心血的上帝啊!
这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获得了安徒生大奖,我每次向孩子们介绍这一殊荣时,自己也在想,每年那么多优秀的绘本问世,为什么《嗯嗯》会一举摘得此桂冠呢?随着两个孩子相辅相成的回答,我似乎越来越贴近它获奖的理由——切勿小瞧、鄙弃万物,其实连脏脏臭臭的嗯嗯都有造物主倾注的心血。
还有一个女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小鼹鼠遇见这么倒霉的事情,只要把倒霉事记下来,就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无独有偶,我在网上搜索《嗯嗯》相关的时候,看见了知名阅读推广人阿甲的一段记录,说自己刚上小学的女儿因为不太适应,每天回家都要哭鼻子,于是他就问女儿:“有一天,一只小鼹鼠一出门,忽然从天而降了一坨嗯嗯,正中他的脑袋。你想要听这个故事吗?”“想听!”女儿红着眼眶,很感兴趣。阿甲为女儿说了一遍,女儿破涕为笑。之后的日子,女儿一感觉到不适应,就读一读这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阿甲也不明白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总之,女儿渐渐的打开了心结——对于正失意的孩子来说,这只滑稽的小鼹鼠给他们的笑与力量,是非常可贵的吧。
所以,如果我们碰到倒霉透顶的事情,不妨把它们记录下来,等到战胜了这个难关后,分享给其他人,说不定就能为别人带来勇气呢。这个女孩说的真是好极了!
最后,孩子们问我:“老师是怎么理解这个故事的呢?”
我说:“在读这本绘本时,我真没怎么理解,只把它当成了一个寻嗯嗯的故事。是你们给了我两个棒极了的视野,这堂课,你们全是我的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