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哭闹不安原因种种,中西医见解大汇总

(2014-02-18 09:45:18)
标签:

母乳喂养

宝宝哭闹

育儿

分类: 婴儿护理

宝宝晚上睡觉总是哭闹不安,是不是奶水不足啊?此时周围的亲友团,甚至月嫂,护士等都建议加奶粉,奶粉一加,这些症状可能缓解(有的则更严重或出现新的问题),但只是掩盖症状,让宝宝昏睡,并没有解决哭闹不安背后的原因。如何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首先,白天精神状态好,没啥不舒服的,大家就不要太担心,不是什么大的疾病。但需要细心的妈妈们读懂宝宝的身体语言,同时学习一点中医育儿的知识,让宝宝在您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那么,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究其因,基本上可能有如下情况:

1,宝宝白天黑夜颠倒了。

白天让宝宝少睡点,多陪她玩玩,白天窗帘拉开,别搞得像晚上似的,晚上关灯或只开小灯,让宝宝感受白天黑夜的变化;

2,冷暖不适。

宝宝适宜冷暖:摸摸宝宝后背,有温热感无汗即可;室内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4℃,太热或太冷,或穿的、盖的过多,使宝宝在睡眠中烦躁或把被子蹬掉,继而感觉寒冷,也会导致宝宝出现哭吵。

带宝宝,中医建议三暖三凉:足暖,背暖,肚暖;头凉,心胸凉,下体凉。

3,尿了。

翻开尿不湿检查下。

4,憋尿。

有的宝宝,尤其是男宝宝,因憋了尿,膀胱饱满的刺激使宝宝感到不适,于是宝宝就会表现为睡觉不踏实、来回翻身、伴哭吵。解尿后,宝宝就会继续安静地睡觉。

5,饿了。

宝宝嘴巴在找食了,通常哺乳后即安。这是哭闹不安的其中一个原因,很多新手爸妈认为哭了就是饿了。

6,长牙期的疼痛。

一般来说,宝宝从5个月开始长牙,到2岁半长全。注意观察宝宝的脸颊、下巴,如果有明显的口水引起的红疹、牙龈肿大、触痛及轻微发烧等,就要考虑是否有长牙疼痛困扰着宝宝。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缓解宝宝的不适。待宝宝牙齿长出后,睡眠会自然好转。

7,小宝宝鼻痂堵塞。

有经验的妈妈会发现,小宝宝常会出现吃奶时的鼻塞,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宝贝,或是不幸感冒了的宝宝。宝宝鼻腔中有很大的鼻痂,会使鼻腔阻塞,迫使宝宝用嘴呼吸。这样,干燥的空气刺激咽部,造成咳嗽等不适,就会引起宝宝突然大哭。要学会用清水或植物油滴注或用器具清理鼻腔,软化鼻痂,清除鼻腔中的阻塞物后,宝宝才能顺利地吸吮,继续安然入眠。

8,空气中的刺激物。

卧室中的刺激物,可能使宝宝的呼吸道发生过敏、阻塞,因而发生哭吵。刺激物可来源于香烟味、痱子粉、驱蚊花露水、油漆等。

9,突然的母子分离。

对于这种宝宝,监护人需多拍拍、抱抱,亲切地小声说话安抚宝宝,使宝宝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10,父母、照顾者的情绪不稳定。

每个人做爸爸妈妈都是头一遭,宝宝一有点啥,家长就很紧张。家人,尤其是妈妈,情绪不稳定,比如生气、沮丧、失眠、紧张和焦虑等,或者家庭冲突,坏情绪往往也容易“传染”给宝宝,“接种”给还不懂事的小宝宝,影响宝宝一生的心理发育。

11,过分的活动。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抑制功能较弱。所以如果白天受到过强的刺激或晚上睡前有过过于激烈的活动,都会使宝宝在睡眠时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发在睡眠中的突然哭闹,似做噩梦一般。所以,注意在睡前不要让宝宝让活动过多,使大脑兴奋性过高,以保证宝宝有一个好的睡眠。

12,宝宝恋母乳。心理需求。

13,饶虫。注意肛门外有无蛲虫。

14,肠绞痛:这是6个月内婴儿常见的现象之一,指的是营养充足的健康婴儿,每天哭闹至少3小时,每周哭闹至少3天,且发作超过3周。一般出生后3周开始,4-6个月会逐渐改善。表现为:频繁哭闹,睡眠不安,排便费力,吐奶,排气多,胀气,大便偏稀。(摘自崔玉涛)西医的缓解方法:每日3次服用西甲硅油,每次10滴,持续2-3周。中医对于肠绞痛:比较复杂些,需要分不通症型,实寒,虚寒,伤食。腹痛常用穴位:一窝风,合谷,肚角,足三里,具体治疗根据症型判断。 

 

宝宝哭闹时可采用下图方法(一位美国儿科医生的“让宝宝不哭的5s方法”)

http://mmbiz.qpic.cn/mmbiz/lTKMe4h4gvZZcLyesMOsbly2V9drCEWgOnZOVhAevPDt4fEMIJiaxsZIbL5VmTluvMUpjbHsHcbehQ5ayjpCsicQ/0

15,疾病:感冒,发烧,肠道疾病等。

 

 

以上几点,细心点的新妈妈们能找到原因,下面几个需要点中医常识:

1,腹胀。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里有空气,宝宝睡不安稳。这通常是宝宝吃奶时吸入了空气,因此母乳妈妈需要把宝宝抱起来,耐心拍嗝;用奶瓶喂的可以选择那种防胀气奶瓶;严重的可以做做小儿推拿:肠胀气:中医认为胀气就是不通,选用以下手法即可:补脾经、清大肠、清肺经、运八卦,揉天枢、顺摩腹,揉龟尾、推下七节骨、捏脊、擦八廖等;

http://mmbiz.qpic.cn/mmbiz/lTKMe4h4gvZZcLyesMOsbly2V9drCEWg5sT2lqWEHa0EoK7L8XrEnqhhEVVhxJel4q2hJickBmcibkRlypaoicHxw/0

2,伤食。

通常是饮食不洁或不节。伴有大便异常,夜卧不安。

可以做做小儿推拿:补脾土,揉板门,清大肠,掐揉四横纹,运内八卦,捣小天心,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中脘,摩腹,揉足三里,揉脾胃腧,捏脊,拿五经。

3,食积。

就是宝宝消化不良。根据宝宝的情况严重程度,做做小儿推拿是最佳选择。比如揉板门或清板门,清大肠,顺摩腹,运八卦等等。

http://mmbiz.qpic.cn/mmbiz/lTKMe4h4gvZZcLyesMOsbly2V9drCEWgAFfSLuia8kFFobp0sxkhcSRIRXkyJRCcLucbwQo6Eaics0gsOUubYu0g/0

4,受惊。

很多妈妈不知道宝宝受惊还会出现很多症状,睡不安是一种,甚至还会发烧呢。因此新妈妈应该学点中医育儿知识。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也就是西医说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一点小响声,甚至一个喷嚏或咳嗽,宝宝都可能受惊。此时,小儿推拿仍然是首选办法,而且很有效:捣小天心,清肝经,清天河水。

以上小儿推拿具体手法可以搜@止一堂小儿推拿。

5,变蒸。

古代中医的变蒸理论,是指孩子在发育过程中,32天一变,64天一蒸,一岁半左右结束。变蒸时,会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出汗,微微受惊,耳朵和尾椎凉。更明显会高烧,呕吐等症状。

6,其他。
如果不明原因,大哭大闹,及时就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