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在原著中追寻另类英雄

标签:
娱乐影评原创草根博客赤道蚂蚁董万军淮河源桐柏县人民法院 |
分类: 赤道蚂蚁叙光影 |
近一段时期,媒体上有关《金陵十三钗》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这部为冲奥而斥巨资打造的大片似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最成功的电影。坦白说,我没有看过金陵十三钗,相关的资料也没有见过多少,于是就在网上搜索了这部电影的信息,原来它讲的是南京大屠杀时13位妓女的故事,这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抗战英雄故事看多了,不知要讲妓女什么,跑遍全城的图书馆,好容易找到了严歌苓原著小说。
通宵达旦看完原著小说,具体说很震撼,但感受最深的还是阵阵辛酸。妓女,原来也是英雄!
忽然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仔细想想,与中国近代史上像南京大屠杀这种真正的亡国之恨相比而言,那个时期的政治对于人们来说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想必杜牧当初咏叹词调还有其他原因吧?起码,晚唐的黑暗,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命与生存。难道就单单因为政局如此,商女就不需弹唱以取悦于客?就不需要生活?难道要这些风尘女子们谋国事?如此说来,当时朝堂之上的臣子们,乡野之中的男儿们竟连妓女都不如吗?如此的政治局面是谁造成的?难道硬要把这顶帽子扣到这些不忧国事的妓女头上吗?
有道是:自古笑贫不笑娼。不是走投无路之人,谁会一脚踏入这种没有回头余地的境地!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可谓是荡气回肠,在南京屠城的亡国之恨中,这些女子们究竟都在做什么?或许,她们确实应该感谢英格曼神父等人的收留。但是,这些女人们没有任何的理由和义务去代替那些学生,相反,是英格曼神父和这些学生的举动加速了妓女们的悲惨命运,在死寂般的南京城,正是她们的歌声,在一步步加速了最终命运的到来。这些女人们在为南京,为死去的人而歌唱,她们不怕引起日本军人的注意。她们这种不惧生死的行为,叫人佩服,当日军“邀请”这些女学生去庆祝圣诞时,当十三位窑姐主动代替她们时,那些女学生为什么就没有这种大无畏的勇气了呢?她们为什么不勇敢的站出来充满鄙夷的对她们说“我们不需要你们这些下贱的妓女来代替我们,你们不配”?
这些女学生叫人失望,她们之说以没有说出凌然大义之言?她们有美国教堂的庇护,难道只有那些妓女才能代替吗?
严歌苓在小说中对这十三位窑姐如何大义凛然,如何英勇的站出来并没有多做描写,只写了简单的几句让人感动不已的话:“日本人不是要听唱诗吗?白天就骗不过去了,反正是晚上,冒充女学生恐怕能行”
;“她们天天唱,我们天天听,听会了” ;“词不会,调子会,不过我们的嘴都不太笨,比葫芦画瓢呗”
;“咱没有福气做女学生,装装样子,过过瘾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