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招工后知青——钻机队的尴尬境况
(2022-05-22 07:15:28)
 
 
钻机队的尴尬境况
钻工的工资比同一地区的工资高一级,还有每天五角的野外津贴,夜班还有贰角夜班费。因此加起来比淮北市的工资几乎高两级。因为是在农村集市购买食材,因此伙食便宜,质量也不错(每个钻机队有一个厨师)。但住宿的地方较差,一般是租农村住房,也有活动板房,而且是三班制,流动性大,精神生活贫乏。
有一次长途搬家时,钻工中的上海知青预先跟上海籍搬运工打招呼,请他们多关照。搬运工在搬运他们的行李时也确实尽量轻抬轻放了,但仍有一位上海人的小柜子折断了柜脚。
由此可见钻工们干了几年之后,他们的行李就会比使用了二十年还要破旧。因此即使多赚了钱也不能买什么像样的家俱。
钻工们的婚姻是个大问题,最理想的是钻工在钻机队,妻子在队部干活。这样的话虽说每个月夫妻也只能聚会几天(钻机队租房都会留出几间空房作为家属团聚房),也算是个安稳的家庭了。
但是这一批千把个知青职工中只有百十位姑娘,她们多半插队多年,感情方面早就由于耳濡目染,不大可能有毫无利害打算的、痴心的爱情。加上上海人又太讲“实惠”,因此“三八钻机”的姑娘们多半会在队部找对象,而且粥少僧多。
虽说淮北市纺织厂将有几千女工,但她们未必愿意找生活不安定的钻工,而宁愿找煤矿工人,或者勘察队队部的职工。
搬运队一位工人绰号“矿长(旷长)”,就是“旷工之长”。说话尖刻带刺,对队领导的怨气极大。他原为钻工,妻子在淮北市工作,常跟他吵架,要离婚,要求他迁到市里工作。队里照顾他,调到队部搬运队,但是勘察队队部离淮北市八里路,仍不方便。“矿长(旷长)”一直要求调出勘察队,队里不同意,他就旷工不来上班,一旷就是十天、半月的。最后调到市里的水文勘察队当钻工了。
更何况今后要是整个勘察队转移(1977年就有两个钻机队连人带设备调到别的勘察队去参加会战),那就更完蛋了。
但是勘察队不可能做到男女职工各半,总是男多女少。总有一部分男职工或是找农村姑娘,或是打光棍。特别是这批知青职工中的“老三届”中学生。
1985年10月,勘察队一次放走了六十四位上海人回上海。
再后来地质部门大调整,勘察队放所有上海知青回上海了。
再后来在报刊上看到,安徽某勘察队的打桩队进军上海。
 
感想:这些前知青职工在1985年回上海时,已经三十多岁,除了有一个国企职工的身份外,比起大返城的回沪知青来,在各方面都没有太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在勘察队的那些工作经验失去了价值。而1990年大批国企的减员增效,直至破产、下岗等,就等着他们。
大返城知青经过五、六年的沉淀,大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不少读了业余大学、业余中专。与家庭的磨合也达到一种平衡。
而安徽某勘察队的前知青返沪职工,绝大多数还没有读成人大学、中专。他们上海家中也很少有空置的房间。因此各种矛盾在返沪的喜悦后必定会爆发出来。
只不过他们的总人数还不到六、七百人,因此根本不会引起任何媒体的注目,包括网络文学。除了小白这个原勘察队的搬运工,有时还会回忆一下这些同事。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