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的劳作

(2022-05-17 08:51:34)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知青的劳作

网文“七十年代文”有描写城市知青的劳作,但特点不鲜明。

知青的劳作

下乡前,知青小白根据学武与在上海金山农村学农时听说的一些农村情况,注意到劳作时身体可能受伤,还可能遇到蛇类,因此特意买了云南白药与季德胜蛇药。这在上海知青中属独一份。季德胜蛇药造成了小白“善于抓蛇”的名声,云南白药在他脚底被麦茬刺伤、左手指被严重挤伤时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大李村二队,人均一亩多一点的地,日值二角多。男劳力一般都是十个工分一天,女劳力一般都是九个工分一天。知青按9.5个工分一天。每家积攒的粪肥称重量计工分。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出工。晚上加班的话另加工分。

当地不少农具基本上是古代传下来的样式:播种的耧(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曲辕犁(唐代初期出现了的长曲辕犁)、木耙(木梯状,带铁齿)、石碾、木轱辘独轮车等。打农药的喷雾器算是现代器械。富裕的生产队有马、骡、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抽水机、磨面机等。但农业劳动主要还是拼体力,收成靠老天。

刘庄西队,人均近二亩地,每十个工分值五角左右。男劳力一般都是9个工分一天,女劳力一般都是8.5个工分一天。知青按8.5个工分一天。

公社拖拉机站有履带式与轮式拖拉机。到生产队耕地要收费。

冬小麦收完后种黄豆、夏红芋,春红芋是主要的杂粮,还有水稻、小米、玉米、高粱、荞麦、白芝麻、麻类、棉花等。

小麦常与豌豆一起种植。豌豆属攀援草本植物,可以攀援在小麦杆上;豌豆根部有根瘤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因此这是一种很好的种植方式。

豌豆中常有豌豆虫卵,豌豆虫孵化后就吃孔豌豆。因此需要将豌豆暴晒后立即存入粮囤,依靠高温杀死虫卵。

当年黄豆并非作为油料作物,而是黄豆粉掺入红芋粉或高粱粉,可以用来擀杂面条。黄豆地里曾发生“老豆虫”,形体像大号的蚕,外皮坚韧,用脚使劲踩才能踩死,“老豆虫”死后是一张皮和一滩水。当时没有农药能杀死“老豆虫”,也是靠人工捕捉。

小米产量很低,还不能机械脱粒。生产队一般都少量种植,主要是供妇女产后的补充营养。

玉米分黄玉米与白玉米两种品种,白玉米产量比黄玉米低些,但是口感较好,可以掺入小麦粉中。

高粱(当地称为“秫秫”)产量一般仅为玉米的60%,口感也不如玉米。但是因为当地竹子种植很少,盖房子的屋顶、屋内隔离与床上用的箔,都要用到高粱杆;锅盖、斗笠等都用高粱顶部的“莛子”制作,因此每个生产队一般都种植一些。

    荞麦产量很低,口感尚可,一般用于灾后补种。

白芝麻在尚未完全成熟时收割,竖立放在打卖场里,等芝麻荚开口后,倒过来抖出芝麻。

当年芝麻榨油是到有油坊的生产队去,一般由自己生产队的人榨油,代价可能是留下榨完油的芝麻饼(可以喂牲口,也是上好的肥料)。大李村二队一般都在附近的张庄油坊榨油,

榨芝麻油的程序:先将洗干净的芝麻在大锅中炒香,再上石磨磨碎,做成芝麻饼,然后在巨木制成的木榨中榨出芝麻油。号称“小磨香油”。比县里炼油厂生产出来的芝麻油口感好多了。

但是老乡说,真正的“小磨香油”,是将炒香、磨碎的芝麻糊,放在热水里“晃”出来的。只是这种办法榨出来的“小磨香油”,产量太低了,因此现在已经没有人这样做了。

种棉花需要打农药,但是后来可能因为抗药性的原因,靠农药已经杀不死棉铃虫,于是就人工捕捉。

最累人的是挖河,包括由国家统筹的茨淮新河与公社、大队组织的河道修整。

生产队最忙的时间是麦收与种豆、稻,天气时间急。个人最忙的时候是秋收,因为红芋分给社员并不等于就收获到手,一场雨就可以使你的收成完蛋。

割麦子很累人,主要是腰部酸疼。

“打场”是采取石磙碾压的方法给麦子脱粒。但是还有部分麦子采取人工摔打的方法,以便留下完整的麦秆(当地称为“麦莛子”),可以用来盖屋顶。此时由于麦芒会钻进衣服里,浑身刺痒,最为难受。

原先社员的“私有地”(即“自留地”)在“割资本主义尾巴”风后,由生产队代耕。因此有一部分粮食按人头分配,算是代耕“私有地”的收获。每人只剩三厘“菜地”(实际上种粮,菜地多放在边角地),且生产队经常换地,因为凡是“菜地”都比较肥沃。

当地以前不种水稻,种旱稻,水稻是1956年国家安排了一批芜湖稻农(本地人称之为“稻蛮子”)来教会的。

不清楚当地的土壤属于什么土?似乎不像砂土,因为雨天粘脚。老乡称之为“竖丝子土”,很容易漏水。稻田灌满了水,第二天就漏干了,一般需要每天补充。若趁雨后把田土“和活”,就能够少浇水。

红芋在当地农民的口粮中占到一半以上的。但乡亲们对红芋的感受十分复杂:

没有红芋,大家肯定要饿肚子,因为红芋耐旱、耐瘠薄土壤(在挖河筑堤的“生土”中,只有栽红芋才能够获得不错的收获),亩产鲜红芋一千斤左右,按三斤鲜红芋晒一斤红芋干,可得三百来斤

红芋不但能够单独吃,还可以掺合黄豆粉擀杂面条。但由于红芋吃多了会泛胃酸,因此乡亲不将红芋称作“粮食”,而高粱、玉米、小米、黄豆等都被称作“粮食”。

乡亲们常说,他们的祖辈不吃红芋,因此力气比现在的人大得多。

大规模栽红芋是解放后引进“胜利百号”才开始的。刚开始栽的红芋有红心、黄心、白心的,红心的很甜。公社化以后,挖出红心的红芋,大家就当场吃掉。因此红心红芋就被吃绝种了。

现在看来,其原因很明显,白心的红芋的淀粉含量最高,糖分含量低,因此不太甜,但作为粮食最合适;红心、黄心的红芋的淀粉含量偏低,糖分含量高,作为粮食就不合适,因此被淘汰了。

红芋用手摇切片机或手工切成片,洒在挖过红芋的地里(放在平地因为不通风,反而干得慢),还得一片一片分开,不能叠在一起;收获时只能一片一片捡。收回家堆放在用秫秸或麻杆编成的茓子里,底下垫上豆秸或芝麻秸防潮。一般到来年麦收时就开始生虫了。

 

感想:知青开玩笑说,红芋干是最珍贵的粮食:因为切红芋片时数了一遍红芋,撒鲜红芋片时又数一遍红芋片,捡干红芋片时再数一遍。收一种粮食居然要数三遍,因此确实是最珍贵的,少了一片我都知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