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安徽临泉滑集的故事
(2022-05-13 09:20:40)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网文“七十年代文”描写的农村集市缺少历史积淀,显得有点单调。
安徽临泉滑集的故事
滑集在临泉县城东南45公里。滑集的集市是一条与省道垂直相接、长二百米左右的大街,街两边是商店、供销合作社等与住户,尽头是一个露天戏台,旁边是公社大院、银行、粮站、邮电所、饭店等。集市上的商店等每天都开门营业,背集的日子可能开门晚些、关门早些。
麦收前最重要的节气是“小满”,那一天滑集有“小满会”(似乎别的集市也在这一天或前后几天逢会),比平时逢双日的集市要隆重得多,赶集的人非常多。
“小满会”的重要性,是因为当年开始麦收后就不准赶集,何况麦收期间集市上也无人做生意了。
据老乡说,解放前当地曾有一个恶霸突发奇想,非要把滑集赶集的日子改一下,在集市外架上枪,谁不听话就打死谁。但是终于没有弄成功。
文革中,滑集公社头儿也曾以赶集多了影响生产为由,想将滑集的农历双日逢集改为五天一集,命令其他日子滑集的商店关门,组织人在集市外拦阻。
但老乡们在滑集集市外面做生意,有人来驱逐就换个地方。
大约住在滑集的干部、职工也觉得买东西都不方便,还有商店上缴利润等等原因,反正没有弄了几天就算了。
当时滑集并没有姓滑的人。其实滑集原名南马寨,因为在明朝前期,南马寨有一位姓滑的有钱人家,救助收留了一位隐姓埋名的京城王爷儿子;王爷病逝后,朝廷派人找回王爷的儿子去继承王位。王子回京继承王位后,授予滑员外一个高于州官的虚职——“督堂”,并授一块匾“督堂府”。
此后滑家族人也日益兴旺,有些外地的滑姓人家也搬来居住,这个集镇也发展很快,成了周遭最大的一个集镇,慢慢地这里也被人叫作“滑老家集”了。
清朝建立后,滑家因与明朝朱姓朝廷有瓜葛,备受打击,家事渐渐败落,姓滑的人也越来越少。
解放后滑督堂府做了粮站,老辈人还见过门前两个约六十厘米长的下马石。
感想:1976年后有一些上海知青被招收到滑集商店工作,1979年“知青大返城”时,他们设法退回农村,以知青的身份回到上海了。
恢复高考前,有上海知青被推荐上临泉师范,毕业后分在滑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