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农村二月初二“妇女节”与“赶饭潮

(2022-05-11 08:36:05)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农村二月初二“妇女节”与“赶饭场”

    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形象归纳起来有几种

“寄养”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从未见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网文“七十年代文”描写到农村二月初二“妇女节”。

农村二月初二“妇女节”与“赶饭场”

1969年上海知青插队到安徽临泉县农村。农历二月初二,附近知青点三位女知青大李知青点玩。

吃完午饭,知青们关起门来聊天,忽然有很多裹着黑色头巾的妇女围在门外看热闹,还敲门要进来,一会儿后还大力推门。

知青小白发起火来,猛地打开房门,她们退后几步。过了一会,其中一个穿红色棉袄、黑色棉裤、龅牙、皮肤黝黑的妇女非要冲进来不可,当时看起来她简直像是妖怪(后来我们就起绰号叫“老妖怪”)。

小白都有点挡不住她,又不能推她胸部,只好一个肘击打过去,击中她肩膀,打得她身子一歪,只得倒退出去。这才把那群妇女吓走了。

后来才知道,二月初二是当地风俗中的一个节日,那一天所有妇女都不用干家务活,可以清闲一天。

她们是好奇男女知青关起门来在一起干什么,而来围观的。因为这时在老乡中已经传出有的上海男知青“混混”与“赖三”睡到一起的消息

 

当地农村,有一种很特殊的风俗,即吃饭的时候,很少有人围桌而坐,吃饭的地点多在饭场。

每天饭时一到,人们,一手端汤,一手端菜拿馍,三五成群,陆陆续续涌到饭场,或背靠墙根,或倚树而蹲,或将鞋一脱,坐到鞋上;也有三人一堆,五人一伙,将各自的小菜凑在一起,相互品尝。

饭场中,不分贵贱、谁长谁幼了,正经坐席吃饭时的主次、先后的老规矩已抛到了脑后了,用他们的话说叫“吃饭场上无大小”。

从未听说城市知青参加老乡的“赶饭场”,因为“赶饭场”与城市人对于吃饭注重私密的习惯相差太远了。

 

感想:临泉农村二月初二这个独特的“妇女节”从未见他人描述过,也查不到来历。临泉县志上也没有这一说。

只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民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在很多地区每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早晨,人们就会早早地起床,由家中的女主人在厨房灶台里收集上一堆草木灰,家中的其他人将自家院子里清扫的干干净净,再用铁锹铲上收集好的草木灰在院子的中心画上圆圈,最少要画三圈,多则画五圈,围单不围双,大圈套着小圈,最后抓上一把粮食虔诚的撒在粮囤最小圈的中间,便被称为“打囤”,祈愿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家人富足有余,吃喝不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