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隔离”老乡的知青
(2022-05-07 10:47:30)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因此网文“七十年代文”对插队城市知青的描写比较单一了。
采取各种措施去“隔离”老乡的知青,从未见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网文“七十年代文”描写过。
“隔离”老乡的知青
上海知青到大李村后正逢冬闲,老乡们常来串门,尤其是年轻人与小孩。我们不胜其烦。
知青小白拿出带来的尼龙绳晒衣服,夹衣服的木夹子被副队长的儿子偷走。还是知青们找到队干部才要回来。后来知青再也不敢在无人看管时用木夹子了。
知青小白后来实在无法忍受小孩的骚扰,于是只要一见到他们到知青屋来,就喝走他们。最后全村老乡都知道知青不喜欢小孩来知青宿舍。
女知青晾晒胸罩,被老乡们围观。
为了知青之间商量什么不愿让老乡听懂的事情时,可以方便些,三位知青就商量好不教老乡讲上海话,若他们听见我们说上海话后发问,也不解释给他们听,或者故意解释错。对他们说话时就讲普通话。
并且将这个办法告诉其他知青。他们听了也觉得很有意思。
后来发觉老乡们连猜带估摸地能够听懂一点上海话了,主要原因是当知青们交谈时若涉及到他们,则话中必然会带有他们的名字,而这个名字的读音一般比较接近普通话,容易听懂。若再加上谈论的是跟老乡相关的事,他们就更容易猜出上海话的意思了。
于是知青们又想出对付的办法,就是为经常接触的老乡都取上绰号,比如:“糖包”、“老牛”、“化学兵”、“猪鼻头”、“广东佬”、“小刁麻子”、“大模子”等;称呼日常涉及的东西时尽量不用当地习惯的名字,如称“案板”为“枱子”、“板凳”为“矮凳”、“知青屋”为“宿舍”、“小河”为“河浜”、“妹子”为“阿妹”等。
这样一来就扰乱了他们的视线。
知青们在大李村住了五年,至少前三年这个办法很有效地将我们与老乡“隔离”开来。
随着开始在知青中招工、招生,各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的差异等原因,到第三年,知青们大多开始分伙,于是相互间就较少需要商量的事情,因此在语言方面“隔绝”老乡的需求就基本不存在了。
感想:用不教老乡上海话与取绰号等办法“隔离”上海知青与老乡,是所有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以及网文“七十年代文”都没有描写过的情况。
主流知青小说的描写,是知青们在下乡后都尽快融入到当地人中去。
身处异乡、经历wg的青年,对外没有一点戒心,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