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心比天高的知青党员
(2022-05-05 08:57:34)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尤其是没有知青党员的形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党员情况。
心比天高的知青党员
一、红卫兵头头的下乡送别“闹剧”
李某,家庭出身正统工人,高中生,为中学原两派红卫兵之一的头头。因本派夺权失败,考虑自己的分配去向肯定会受到对立红卫兵头头(学校分配小组成员)的打压,干脆赌一把,带头响应号召报名下乡。
上山下乡报完名后,李某知青组的黄某自费赶到插队的公社看了一下,感觉还可以,然后才决定去那儿。
临上火车前,留上海的本派“战友们”,背着学校宣传队的铜管乐器来火车站送行,边挥泪边演奏革命歌曲。在当时知青与家长们一片哭泣不舍的气氛中,这场怪异的“闹剧”看去既悲壮激昂,又十足像是在演戏。
到插队的公社分配知青点时,李某等8个男女生的知青组抢到离公社所在地最近的生产队。
这个知青组中的黄某下乡后常常背着自带的照相机,到处拍照。真不知这是领导下乡视察呢,还是游客来采风?
李某下乡不久就入党,后提拔为公社副书记,理短发,穿土布衣服,满口本地方言,十足像个本地出身的干部。在当年的“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行动中,执行上级指示坚决,行为相当“武”(如命令直接砸小商贩的炸油条锅灶等)。
几次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李某都推辞了,说是要在农村扎根。
其实听他们知青组的任说,李某的志愿是念“国际政治”专业、以后当外交官,否则宁愿不去。
1973年秋,上海来了几位摄影师拍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录片,李某知青组有一段在高粱地里掰秫秫叶子的镜头。
纪录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http://www.56.com/u72/v_MTM5MDI3OTE3.html
1972年10月《文汇报》、1973年8月《解放日报》分别刊登了介绍上海知青李某在安徽插队的文章与照片。
有一次县里开知青代表会,某上海知青上台表演,只穿圆领汗衫与线裤,吹笛子时摇头晃脑的。李某突然跑上台说,像这样的流氓怎么能让他上台表演!当下大乱,那人见势不妙就溜走了。
这位上海知青在文革中躲起来练成一手稳健的横拍削球。下乡后在专区的比赛中夺冠。李某又写信去力争,说此人不革命。被省体委置之不理,李某非常气愤,认为省体委丧失阶级立场。
后这位上海知青又获安徽省乒乓球比赛亚军,仅负于1973年全国男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刁文元。至此李某才无可奈何。
四、1975年洪水期间李某的高光时段
据事后参加县抗洪表彰大会的人介绍,在洪水将袭来时,李某赶到各大队检查防洪工作,遇到某大队干部们麻痹大意,还在一起喝酒,李某气得上前一把掀翻酒桌。
当大家往村外跑时,洪水已经涌来。李某等人跳上赶来接他们的船,那个大队书记也想上船,被李某一脚踹下去,还骂道:你这样的家伙,还不如死了!
后来李某因为指挥救人,被洪水围困在一段河堤上,缺粮,吃了几天水上飘来的的生南瓜。
洪水过后,李某升为县委副书记,得到“四人帮”干将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中央委员马天水等的接见。
李某将自己的女友从东北农垦兵团调到县里的工厂。
五、文革后的李某
“四人帮”倒台后,李某落选1984年的县委委员与副书记。
进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84届农干专科学习。
感想:知青党员一般在非常时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在平常时期的表现明显受到家庭政治积累、个人政治修养、周边政治气氛的制约,一般很难有明显合理的作为。
李某下乡后扮演的政治角色,实际上还是他当造反派时的角色:“马前卒”。
由于缺少家族资源的支持(包括日常所接触政治人物对个人眼界的影响),因此他的行动只能局限于“造反派”的那点视野。“马前卒”能否进化成“政治家”,就靠自己的“站队”。
“知青政治家”的家族资源足以支持他们“缓缓图之”而没有后顾之忧,他们的“政治视野”可以使得他们作为“棋手”来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