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为家族牺牲”的知青
(2022-05-01 09:12:42)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情况。
“为家族牺牲”的知青
王某,初中生,父亲是资本家。他身体瘦弱,脸色苍白。初下乡时,他走到三里路外的集市,都要休息几次。几年后身体强壮多了,能够一次走到那儿。这也应该算是他离开上海的最大收获之一。
1968年,他们兄弟俩同时遭遇分配,王某自愿去插队,让他哥哥留在上海。全家只有他一人在外地,哥哥又答应在经济上支援,因此他手头很活,单独起伙,经常去集市买了很多菜回来。
王某很少下地干农活,农忙时亦然。
生产队有一台缝纫机,原先由一个社员为大家服务(生产队给每个队员发票子)。
王某会裁缝手艺,而且做出来衣服式样比当地的裁缝时髦,因此队里就分配他做裁缝。他起初干得还不错,比较受欢迎,社员们甚至将自己亲戚朋友的衣服拿来做(应该是另外收费的)。后来他就逐渐开始偷懒。到冬天裁缝活更多,有一年他想回上海,就把衣料装进纸箱,锁上门,自己偷偷溜走,而且一回去就在上海呆三、四个月。等他回来开门,发现纸箱已被老鼠咬穿,有些衣料被咬坏了。于是裁缝活就不让他干了。
由于当时生产队的分配制度是70%口粮按人头分,工分不足部分贴钱。但是知青的欠钱一般由队里出。知青的烧柴不受限制。
一年下来,王某干的工分还不到另一位知青的20%。然而虽然王某很张扬地炫耀自己的“不差钱”,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要付口粮款。
这枚家族“弃子”就这样像“小丑”那样地被“托养”在农村十年。直到1979年“知青大返城”才回到上海。
感想:这就是大家族为家族发展考虑,危急时期放弃弱者。
他们家族在解放战争中,就是留大陆一部分,去香港一部分。就像现在国外的大家族,都准备有家族基金,为家族中不成材的子弟所用。
从穿越网文的角度看,王某属于走错了年代的知青:若他是在文革前下乡,政治气氛还不太浓厚,就可以凭着一手裁缝手艺挣钱养活自己,并得到尊重。但在政治压倒一切的时候,他就只能像一个小丑那样“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