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不偷、不辱女人、讲义气的上海“知青混混”
(2022-04-29 10:21:16)
上海“知青混混”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混混”情况。
不偷、不辱女人、讲义气的上海“知青混混”
注一:“赖三”又写作“垃三”,是洋泾浜语,即英文单词lassie的音译,意思是少女、情侣、姑娘。在文革时上海话指不良少女的意思。
注二:“木壳”在上海话中常用于形容:打扮入时讲究,善于招摇,喜欢挑逗女性的男子。常常用于贬义词。
黄伟明,人称“阿明”,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看去相当文雅。肩不很宽,背阔肌很发达,气力很大。。
黄伟明很讲义气,不会偷,也不侮辱女人,不玩“赖三”。
一次在县知青办,同去的知青“混混”等笑话黄伟明怕“赖三”,黄伟明一气之下自称自己是老“木壳”。正好有两个“赖三”过来,史伟强等叫住她们,在一间空闲房间里坐下,闲扯了几句,大家一个个慢慢溜出来躲在窗下偷听,让黄伟明一个人陪两个“赖三”。只见黄伟明先还与她们聊几句,慢慢地脸就红了起来,连话也说不好了。再过一会,黄伟明不顾一切地冲了出来。自此他再不夸口自己是老“木壳”了。
黄伟明每次打架总是冲在前面。有一次在阜阳他们跟另一伙“上海知青混混”打起来,黄伟明抄起路边一把铁锨冲上去,但与他一伙的知青“混混”手头只有刀子、角铁,而对方捞到几根长毛竹。黄伟明被打倒在地,其他知青“混混”一哄而散。对手见黄伟明很“有种”,也就没有继续殴打他。
有一次黄伟明等四、五个知青“混混”在集市上买柿子吃,他们故意提出要吃完了再结账,老乡看这笔生意大,也就同意了。于是四、五个知青“混混”围着柿子摊大吃,尤其是黄伟明吃得特别快,他两手各抓着一只柿子,嘴巴一吸,手使劲一捏,就吃完一只柿子。老乡开始还能数着大家吃了多少,到后来就数不过来了。等大家吃够了结账,那老乡手足无措,最后在旁观者的提醒下,想出数地上丢弃的柿子盖,才弄清大家一共吃了多少。黄伟明等一笑而散。
还有一次,他们几个买油条吃,但总是边吃边数,最后结账。卖油条的老乡顾左顾不过来右,最后总是被他们多吃几根不花钱的油条。
其实他们几个并不在乎那几个钱,主要是闹着玩,无聊之时寻开心。
黄伟明平时不欺负弱小的“老实人”,又会一手好木匠活,还会修半导体收音机,
当地开始招收知青到工矿企业后,他逐渐停止打架,因此在公社的印象还不错,被抽到淮北煤矿。
感想:黄伟明属于上海“知青混混”中的特例,聊备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