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三只手”比赛的场景
(2022-04-29 09:59:45)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混混”情况。
“三只手”比赛的场景
注一:“偷皮夹子朋友”或称为“三只手”、“钳工”。
某“偷皮夹子朋友”张某,在阜阳农村插队,家道殷实,但本人却是“超级钳工”,从未被抓住,公安局的档案中虽留有他的名字,也只是同伙落网后咬出来的。
张某每年回农村前,家中都给不少钱,而他却与同伙们先在上海住旅馆、大吃大喝,连随身的衣物与手表都全部卖掉,花得身上只剩火车票钱才走。不过上了火车后,一路施展“三只手”绝技,不用多久就又腰包鼓鼓。下火车后再买好衣物、手表,剩下几百元钱才回到乡下。过一段时间,他们又出外“扫荡”,逢集逢会必赶。
这一次张某逛到小李集观光“小满会”,“钳工”们大聚会,约定互相较量技艺,评定谁是冠军。
大家一致选定一位本地人,因为他将钱装在上衣的胸前口袋里,公认难度最高。
众“钳工”们轮流上去动手,但此本地人非常警惕,不管“钳工”们是否采用两人互相掩护,都没有得手。只见“钳工”一上手之后,退下来时都脸色刷白,可见他们动手时并不是泰然自若的。
最后张某不要掩护就自己上手,而且不用自己最擅长的右手,偏用左手。只见张某从侧面上前,简直就像硬抢似的,直接从那本地人的口袋里抽出钱来,然后还不离开,脸色如常地就跟在那人后面走。最奇怪的是,除了旁观的上海知青外,其他人似乎都视若未见。
片刻,那本地人发现失窃,失声大喊,回头就看见张某。但见他一脸理直气壮的样子,而且身强力壮,因此没敢指认张某,只得乱喊。张某趁乱离开。
众“钳工”们佩服之至,一致尊他为“大哥”。
感想:听说“偷皮夹子朋友”的“收道”最难,因为看见人家口袋里的皮夹就会手痒的。
也不知张某当年是如何成为“三只手”、师傅是何等人、他家庭是否知道?
这些知青“钳工”兔子不吃窝边草,不偷自己插队村庄的老乡;一般不偷知青。
当地人恨极了这帮“钳工”,在集市上抓住后,就是一顿胖揍,然后才送派出所。有的“钳工”都被打出内伤,当场吐血,送到公社医院,医生都说打得太狠了。
未见知青文学与知青博客中涉及到这类人物,记下聊备一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