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知青形象补——精通“盗窃心理学”的“大头”
(2022-04-29 09:49:08)
“寄养”在农村的下乡城市青年,尤其是女知青;
七七年高考后的“范进”与“陈世美”;
下乡城市知青基本都不带“金手指”,网文中的“金手指”都给予重生或穿越的农村青年。
虽然几乎全体网文作者都没有真正接触过下乡城市知青,但他们的描写基本上符合那些青年的真实形象,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下乡城市知青的本质:农村的“路人”,他们也确实不可能为农村带去工业化的力量。
不过网文“七十年代文”中下乡城市知青的形象比较单调,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原因还是网文作者收集的素材有限,只能凭印象写作。
这儿补充一些未在知青小说、知青博客与知青网文中看到知青“混混”情况。
精通“盗窃心理学”的“大头”
注一:“偷皮夹子朋友”或称为“三只手”、“钳工”。
注二:上海话“赖三”来自于英语“lassie”,指的是“生活不检点”甚至以“行情侣之事赚钱”的女子。
某“偷皮夹子朋友”绰号“大头”,瘦瘦的“筋骨人”。“偷皮夹子朋友”中经过比赛,将他定位为八级“钳工”。
“大头”的行为颇有点游戏人间的味道,他的头脑似乎相当神经质,思路与众不同。
他曾在上海进了一家皮箱店,忽发奇想,偷了一只皮箱就直接走出来,但拎着皮箱走了一段路后又觉得拿回家没什么用,于是又回到店里把皮箱送了回去。
大家听了“大头”的叙述后,简直以为是在听“天方夜谭”,他反而不以为然,说你只管大胆拿就好了,营业员根本不会注意的。
看来“盗窃心理学”应该是他们这类“三只手”的基本功。
又有一次,“大头”曾与几个“三只手”在商店里比赛偷口琴。他们中一人跟营业员胡扯,其他人用钢卷尺勾开营业柜里侧的玻璃门挂钩,然后就轮流趴在柜台上直接伸手进去,把口琴一只一只拿出来。奇怪的是旁边的营业员似乎视而不见。直到“大头”捞最后一只口琴时,因为够不着而趴在柜台上的时间太长,才被抓住。
下乡后,“大头”曾给上海知青表演自己的“本事”:他站在供销社的食品柜台前,随手打开几只玻璃罐(罐口朝里),拿出罐里的糖和饼干之类吃起来。旁观的上海知青都捏着一把汗,他若无其事,营业员与本地顾客却像瞎子似的,而看上去“大头”的动作也不见得特别快。真是太奇怪了。
“大头”也与上海“赖三”鬼混,曾叫了三个“赖三”到自己住处,自己站在案板上,手拿10元钱,让“赖三”们跳着抢,谁抢到算谁的。
“大头”日常生活相当懒散,衣服穿脏一件就丢在一个囤子里,再换另一件。直到没得换了,才全部泡在水塘边,再拖几天才下决心洗,或者拉一个“赖三”来洗。
“大头”有时高兴起来也真能干农活:夏天只穿一条短裤,赤脚在砂礓路上拉板车,一走就是百十里路,满不在乎。
“大头”家里对他是绝望了,因此他也缺少家庭温暖。听说他有时会作出荒唐的举动来:他母亲站在弄堂里闲话,他从后面跑过来,会突然在自己母亲头上拍一下,说一句笑话。
后来“大头”在农村的表现开始好起来。他曾请同一大队上海女知青回沪时,到他家对他母亲说他的好话。他认为男人说他好,他母亲不会相信,女孩子讲的他母亲才会相信。
可见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大头”逐渐开始“收道”了。
感想:这是一个“偷皮夹子朋友”“收道”的故事。他的家庭属于社会底层,当年这种形势下,走入歧途是大概率的事,其实他人还是很能干的,甚至是出人意外的聪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