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的误会

(2022-04-22 10:02:48)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的误

网络文学《七十年代文》中关于人民公社社员有几个“设定”:

1. 社员去集镇、县城等要开介绍信;

2. 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很严;

3. 社员的口粮固定,大致是每人每年三百六十斤到四百二十斤不等。

不知道这些“设定”是从那本网文开始的,后来就互相沿袭下去了。

 

关于第1条,当年除了“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外,社员去集镇、县城等不需要介绍信,

住旅店要介绍信;下乡知青回家要介绍信。

 

关于第2条,农村集贸市场管理有时严格有时松,大部分时间较松。集市上的粮食、牛马交易在粮行与牛马行进行,买卖双方各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给“牙行”。“牙行”由公社任命。

如安徽濉溪县农村集贸市场的一般物价:

猪肉0.81/斤、野生鳖0.50/斤、草鸡0.32/斤、蛋0.66/斤、活山羊0.32/斤、低档烟0.19/包、凭票酒0.81-1.35/斤、粗盐0.13/斤、麻油1.40/斤、棉籽油0.84/斤、灯煤油0.40/大勺、小麦原粮0.23/斤、山芋干0.08/斤、0.21/斤、凭票灯芯绒布1.21/尺、等。

 

关于第3条,也许当年有个别地方是这样的,但大部分地区农村肯定不是这样。这方面

只要看一下老知青的回忆就可以解惑了。

一. 如安徽临泉县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分配制度:

一般是全年的一半产值按人口的基本口粮计算,小孩按年龄折算,16岁算成年;另一半产值按工分计算。也有的生产队全部产值按工分计算。

生产队的内部结算粮价略低于国家收购粮价,但远低于市场价。柴禾、蔬菜等按人口分配。

年终结算时,生产队将全部收入(粮、棉、油、芦苇、牲口、机房及杂项)除以工分总数,就得出工分值。分配总值大于工分总值的家庭,就出钱(称为“打钱”)给工分富裕的农户(称为“得钱”)。

如某知青先后在两个生产队呆过,干一年可分得粮食:小麦一百多斤~二百多斤,稻子一百多斤~二百多斤,大麦、玉米、豌豆的杂粮共一百多斤~二百多斤,鲜红薯一千来斤~一千五百来斤;还可分得十多元~几十元钱。

二. 如安徽濉溪县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分配制度:

70%的粮食按人头(不论老幼)配给基本口粮,拿30%的粮食按工分多少分配工分粮。

如某知青每年大约能分到180小麦、稻子360多斤粮。 

三。  成都远郊某生产队所分配粮食

某知青插队在成都远郊农村,1976年深秋他光红苕(红薯)就分了近五千斤。

他插队共两年,1977年考上大学,这两年的农村生活,吃住以外,还攒下三千元而他留城工作的同学,每年的收入也不过四、五百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