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项爱好来伴老

标签:
随笔 |
分类: 行走途中 |
会安利自己的人,什么时候都能活出精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木团体以各项形式出现。比如我们知道的群艺馆、各种协会团体和老年大学等,如干涸的土地上遇着的春雨,各种兴趣喜好在这里蓬勃生长。
记得去年参加扶贫,我们帮扶团里有企业与文化组织。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对“牡丹书画院”的几位印象最为深刻,那天在帮扶村的文化墙上画了十余幅大型花卉。对这几位平均年龄近七十的老人甚是佩服,相比较我们企业进行的物质帮扶,在他们身上更能体现出文化气息,显示出与众不同来。其中身着一袭丝质白裙,上面绘有鲜艳牡丹的女院长,介绍自己患有严重心脏病,正是得益于长期从事喜爱的绘画工作,缓解了病情,十多年未复发。其崇敬与沉迷的表情在言语中一览无余。之后在总结材料和一篇报道中还着重提及。
又因为这次活动,与其中几位加有微信,常常看到他们举办画展或是办学动态,欣赏那些书法或绘画作品,有种墨韵馨香、陶然其中的喜悦。其中一位办学者,因为儿子从小在她那里学过书法,较为熟悉。书画对于她已然成为全部,她、她英年早逝的先生、儿子儿媳,全家以这书画办学为职业。因为她与先生是师生关系,虽然其先生已故十年,但在她的朋友圈时常看到的是对先生崇拜、感念和动情,书画对于她成为了经济之外的精神寄托。
也常常在博友们摄影、书画艺术作品中流连,惊叹之余才去回味“艺多不压身”的含义。从前的“艺”是养家糊口,现如今的“艺”越多活得越是滋味。
有项爱好特长来伴老,能够发挥特长为社会所用,愉已愉人,这些对于有情趣又有闲暇的人们来说,正好弥补了曾经为工作打拚,把家庭物质建设放在首位的人,如今想着该为自己满足精神需求了。
越来越是体会有项特长与爱好很是重要。年轻时很不理解身边那些在周末背着相机或是画夹或是垂钓之人,在我们眼中就是不务正业。看到单位里在晚会或庆典时才能在舞台上见到的面孔,也多是不屑。甚至会把热衷于唱歌跳舞的爱好视作不求上进。在那个年纪一切是工作需要为正途,日常里是不待见这些说拉弹唱的所谓“艺术”。艺术,能当饭吃还是钱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一个人评定有着社会公序良俗的衡量尺度,没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人与事物会被视为另类而遭排斥。现如今,社会对于个性现象与存在是包容的,人们更加在乎自身感受和需求,不会再象从前以烫发喇叭裤双卡音乐机以及后来的舞厅卡拉OK厅时代那样,从这些去判别与否定他人。
待我们从工作忙碌和照应孩子的心力俱疲中解脱出来,发现精神生活的单一让自己活在缺乏色彩的世界里。
且不说艺术在现如今成为时尚,以高雅与品质进入人们生活,更是作为精神需求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无趣味的标准被人们所追求。因此曾经缺失的一代,把对艺术的追求放在下一代身上,或者作为自己赋闲日子的填补。也因此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对艺术追求“两头忙”——孩子的素质培养,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在我身边就存在这样一群人,也可能是年龄原因越来越关注他们。总的感觉他们懂得生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他们身上不是年龄增长的暮气,而是在岁月沉淀中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呈现出的静美来。
“三八”节活动中,看到一则参赛的短视频,翩翩起舞的古典舞画面中,一段旁白触动自己:“曾经,我们也是青春逼人,不负韶华不负流年;曾经,我们在忙碌中遗忘自己,老了红颜老了心情。如今中年,我告诫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岁月静好,优雅与从容才是我们应有的状态:在从容中,我穿起当年的舞鞋,让生活中踟蹰的脚步在舞台踮起;在从容中,我穿起舞蹈服,甩起水袖,让身心一同舞蹈;在从容中,我旋转的那瞬间,看到自己依然那般轻盈与快乐。在舞台上那束聚焦灯下,我不要闪耀,我只要自己依然还是那么自信。在自信中焕发光彩。”
我们总会不经意间在别人那里遇见失散的自己。因此会在别人的作品里被感动,被触动。我甚至想到前不久那个在微信圈里发送一组山水花鸟图的朋友。因为同住一小区,关注度更高。她曾在某中学担任副校长一职,忙忙碌碌。退休后参加了几个组织:合唱团、书画、摄影、旗袍等,比以前更忙。仔细欣赏她的那组画,我们熟悉她的人说她越来越精致优雅了。如果回到那年,她还会在那个公共场所不顾体面地撕扯那小三,也把自己撕扯得面容扭曲吗?
不会,当然不会。人沉浸在自己喜爱的兴趣中,便打开了另外看世界的窗口,看到别样风景,谁还会惦记那些狗苟蝇营的破事。
闺蜜三人有着各自喜好,从年轻时就相约找一相同爱好一同老去,在这个年纪常常讨论的是怎样安利好自己的未来。但总是在忙闲之间、或是动静之中选择,难能如愿。那两位已翩翩在舞蹈班,常常兴致所至发来视频引诱,赞叹声不绝,心驿动之中。
最近时常焦虑,心神呈不宁状。闺蜜发来一份女知联入会登记表,在“个人兴趣爱好”一栏又犹豫了。这个联谊会在市里好几个大型活动中有过演出:朗诵、合唱、旗袍走秀等。且不说能否融入,作为群体活动有时间任务上要求,又怕引发焦虑。无压力是我对业余生活所期盼的。
霞说你这是更年期焦虑,得调理。
好吧,我承认,我是得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