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瓦无存的恭老亲王府——清王府觅迹(三十二)
(2022-09-21 17:19:29)
标签:
历史 |
北京什刹海风景区有座二百四十余年历史的恭亲王府,其王府主人乃咸丰帝六子,慈禧的小叔子奕,现王府为著名旅游景点。在北京除了这座恭王府外,还曾有一座历史更为悠久的,有着三百五十余年历史的恭王府,即曾经坐落在北京张自忠路3号院的爱新觉罗·常宁的恭亲王府。清史专家们为区别两家恭亲王,一般称常宁恭亲王为恭老亲王,奕恭亲王则称恭亲王。常宁是顺治帝第五子,康熙帝五皇弟。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帝封常宁为和硕恭亲王。常宁薨逝后,其后人在恭王府居住至晚清。1750年乾隆时期的《北京全图》标记,常宁后人裴苏多罗贝勒居住在此时,王府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建筑有府门、银安殿、东西配殿、神殿、后罩房。建筑规模与其他王府大致相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改革官制,成立陆军部。陆军部选址于常宁后人镇国公居住的恭老亲王府及其东侧的和亲王府,遂拆除了两座王府的建筑群,兴建了东、西两组西洋式砖木结构楼群,西部为陆军部,东部为陆军部所属的贵胄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海军部,撤销贵胄学堂,东部楼群成为海军部。1912年袁世凯曾把总统府设于西楼群,国务院设于东楼群。民国八年(1919年)后,一度成为总理府
。1924年底国父孙中山来京,住在恭老亲王府。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洋军阀段祺瑞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设立于此,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在执政府门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1928年后改为北平卫戍区司令部。1937年日军侵占华北,西楼群成为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东楼群成为日本特务机关兴亚院联络部。抗战胜利后东西楼群成为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河北省政府。1949年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舍。1978年始西院主楼由清史研究所使用,后配楼是中国人民大学校舍。东院楼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使用。1984年该建筑以“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名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定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更名为“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曾经的亲王府、陆军部、海军部、总统府、执政府、国父孙中山临时驻地。曾经的千万人瞩目的政权中枢、政治心,自 1926年3月18日,发生鲁迅先生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三一八惨案后,演变为戾气嗖人,冷清凄寂灰色层楼,再没有住进显赫的国家级机关和头面人物。只有抗战时煞气汹汹日本人在此盘踞了数年后,以破败之相败回了虫岛。现除住着两家研究机构外,已为民居。
恭老亲王常宁一生并无大的建树。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命常宁为安北大将军,抗击入侵的葛尔丹部,常宁虽率军将其击败,但却未乘胜追击将葛尔丹歼灭,留下了后患,因此受到康熙帝罚俸三年的处罚。后常宁随康熙帝再次抗击葛尔丹,征战中未建功勋。此后康熙帝再未托付常宁重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常宁薨逝,享年四十七岁。恭老亲王虽无大功勋,但其子孙却也努力上进,其门内后裔出了十一位进士,其中十位文进士、一位翻译进士,还出了一位文举人。尤其是第三代大宗海善第一子隆霭一支内,其曾孙庆祺是道光九年文进士,仕至总督。庆祺的儿子延煦是咸丰六年进士,仕至尚书。庆祺的孙子会章是光绪二年进士,仕至侍郎。祖孙三代进士且均为显宦,这在清代宗室中是少有的。恭老亲王后裔有求进者也有败家子。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天理教谋反,其信众百余人,攻入了戒备森严的紫禁城,打到了乾清门广场,至今乾清门广场西侧的隆宗门匾额上留有当年双方交手时的箭镞。谋反事件平息后嘉庆帝查出恭老亲王的后裔海康和庆遥加入了天理教,并事先得知谋反事。为在天理教推翻嘉庆帝后享有荣华富贵,二人并不向朝廷告发。嘉庆帝闻知后大怒要将二人凌迟处死,后思忖二人为皇室宗亲,下旨“犹念其究属宗支,实不忍处以极刑”,遂处以绞刑,以示皇恩。又口谕:将其两人缚至其先祖恭老亲王陵前“勒毙”,其家属发配吉林。
恭老亲王爵位非世袭罔替,按大清制度,其子孙袭爵递降,到晚清时其后人爱新觉罗·德茂的爵位已经是第七等级的不入八分镇国公,是为清廷爵位十二个等级中的第七级。清廷征用王府建陆军部后,镇国公德茂搬到西城区的学院胡同居住,其居所称德公府。
专家们考证恭老亲王之“恭”与晚清的恭亲王之“恭”,不但汉字相同,满文也一样。这并不是清廷疏忽,而是大清最高统治者有意发出的对王爷权威的蔑视:王号属我,王威由我,赐谁在我。从晚清恭亲王奕的进退,王威的盛衰,均被慈禧弄于股掌之中可见其一斑。
前一篇:睿亲王府——清王府觅迹(二十八)